换侯不如换脑

(图/本报系资料照)

侯友宜的支持度在多家民调数据中跌至第三,民进党甚至已经逐渐不再将之视为对手,而将主攻方向转至柯文哲,这不得不让人们再度想起当初国民党「换柱」的往事,虽然重复的错误不至于第二次上演,但如果国民党和侯友宜不采取实质意义的举动,恐怕只能坐等明年的失利,甚至还会拖累国民党的立委选情。

国民党内提出了不少解决问题的方案,只是看起来也不是治本之道,就连「侯郭配」在民调中也并没有亮眼的表现。这其实再度证明了,国民党或侯友宜的本质问题并不是组织力量的问题,也不是资源整合的问题,事实上,这些都是蓝绿之争的老黄历了,过去台湾的政治版图是蓝大于绿,国民党只需要完成党内整合、实现党内团结,就有获胜的把握。

但如今的情势早已不同,蓝营的支持者基础已经大为萎缩,浅蓝选民也不会像以前一样含泪含血投票,他们或许不会投给民进党,但他们也不会投给国民党。更何况,现在国民党内部的整合谈何容易,最铁杆支持国民党的深蓝选民也不见得会出来投票,因为他们并不认同侯友宜,甚至不认同朱立伦,他们的政治认同和家国观念跟如今的党内当权派有很大的区别。这也就意味着,国民党如果只把关注的焦点放在组织战上,那么即便他们完成了整合,也并不能让自己取得选战的胜利。

如果换个角度看,也可以发现国民党或侯友宜的发力点恰恰也在这些层面。侯友宜虽然在党内有很强的政治实力,作为新北市长也赢得不了不少民心,但从国民党人的感受上看,他就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正牌蓝军,这是他跟马英九、连战、张亚中的本质不同。这当然跟省籍有一些关系,但重点还是跟国民党人的认同、文化有关。国民党人的文化标签不仅是与中国大陆的连结,其实也跟美国、海外有着紧密关系,他们一方面有着超越台湾本土文化的大中华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也能掌握国际话语体系,可以直接跟美国进行对话。

而韩国瑜之所以能够赢得深蓝的认同,则是因为他对老国民党话语体系的娴熟掌握,这让他虽然呈现出更多的草根特色,但依然被视为一个正统的国民党人。然而侯友宜不同,他在这三方面都很难赢得国民党人发自内心的认同,至多是理智层面的画为同类,但这很难转换成投票行为,更不可能产生当年韩国瑜支持者那种动员能量。

侯友宜的困境其实也是国民党当下的困境,国民党一直想摆脱中国的标签,而国际环境又对他们不利,对内受到民进党的围剿,过去的话语体系也很难再适用,这让国民党的当权派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这对他们来说是一场巨大的挑战,必须从战略层面做出决断,像过去一样在两岸问题上做一些不痛不痒的表态,在亚太战略上说一番左右逢源的废话,结果就是大陆无感、美国不屑,台湾人也习以为常,因此注定不会给他们加分。

换言之,国民党与其担忧「换侯」,其实更应该想着「换脑」,唯有如此,国民党才有力挽狂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