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书】赖圣芬/换位置该不该换脑袋

▲换了工作是否一定会换了脑袋?(图/达志示意图

作者赖圣芬莳缘新学年度开始,某国小校长在未征询当事人意见的情况下,无预警调整处室主任职务,可唯独最年轻也最资浅的主任,留在原处室不动。这所学校的旧有传统,对于职务调动,会经过行政会议协商,依当事人的意愿能力,进行全面或部分调整;校长本身曾是这个学校的主任,今日这样的作风议论与抱怨之声四起。校长也被认为换个位子,就放弃以往的原则;而且用不一致的标准去处理问题,让部属无所适从,着实有昨是今非的感觉

►►►思想可以无限大--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加入「88论坛粉丝团」看更多!

之后,每个人并不是很适应新业务,有人甚至提出挂冠求去之意。常听到一句俗话:『换了位置,就换了脑袋!』这是组织病象里的迈尔斯定律,原意是『职位决定立场』,把自己的本位主义摆中间,处于甚么位置,就讲甚么话,讥讽意味浓厚;一个人没有坚持一贯的理念信仰,随着角色扮演的递变,或职位的转换,产生今日我,挑战昨日我的矛盾现象,被认为是诚信不一。

反观彼得原理:『换了位置,一定要换脑袋!』人类在同一职场久待,容易产生不太想多做改革变动惯性;个人的能力特质表现会因此被限制,当升迁到一个无法胜任的位置就停住了;导致稳定组织中,到处充满不适任的人。所以彼得原理主张换了位置后,依然固守旧有的脑袋思考,反而不是好事

究竟换了位置,该不该换脑袋?彼得原理谈的,显然是指领导者格局思惟,而俗语则是针对处事态度与原则;基本上是没有冲突的。

对一个成功的领导者而言,要换的是格局与思惟,不变的是态度与原则。任何一个组织都有标准作业程序惯例,即便长期下来,这些早已不合时宜,但杜拉克说:『要检讨组织惯例是否合乎时宜,最有效的方法是检讨组织决策流程,以及决策后果』。由小处着手,比较不会牵动诸多利益纠葛,或引发太多抗拒。

调整职务这件事,本为领导者所能掌控,但校长没有按照既定流程:征询、沟通协调,也没有顾虑到决策后果,才会出现『裁量权』与『选择权』的拉锯战,造成大家不愉快的局面

当迈向更高位阶时,会拥有更多权限责任,此时一定要调整自己的格局和思惟,但是在态度与原则上却正好相反,千万不要换个位子,就换了一个脑袋!

●作者莳缘,本名赖圣芬,彰化县国小退休主任。以上言论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