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办公”的脚步不宜迈得过快

原标题:“混合办公”的脚步不宜迈得过快

国内又有知名平台企业加入“混合办公”大军。继携程之后,近日,去哪儿也开始正式推行“3+2”混合办公模式,以入职6个月以上的标准工时正式员工为主,将每周三、周五定为灵活办公日期。

近两年来,“混合办公”模式开始逐渐在国内外各种企业悄然出现。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办公空间成本、提升员工满意度、减少员工离职率……可以说,它的好处显而易见,无需赘述。

那么,属于“混合办公”的时代真的来了吗?其实不然。

一来,记者多方查询发现,多年来,“混合办公”始终只是停留在极少数头部企业的“试水”阶段,还没有全面铺开。仅国内目前来说,已经公开获悉的仅有携程和去哪儿两家规模较大的知名平台企业,其他同规模企业是否也有此举尝试,尚未有详细信息可查。

另一方面,即便是此前尝试启用“混合办公”的一些国外头部企业,近一两年来也开始转而强调办公室办公的重要性和时间占比。例如,Google要求员工每周在办公室工作3天,并宣布管理层可在评估员工绩效时将无故缺勤考虑在内;去年5月,亚马逊要求员工每周至少“签到”3天,因为公司高层认为这一改变将有利于加强沟通、职业发展和企业文化。迪士尼、星巴克等大公司也都提出要求,号召员工花更多时间待在办公室。

“混合办公”在多年前异军突起,正当所有人以为其会席卷整个职场之时,似乎方方面面又变得审慎起来。笔者认为,作为一项事关用人单位日常运作的重要人力资源制度,对于单位和个人而言都是一次重大的挑战,草率不得。

如果把一家企业的正常运作比作一条流畅运行的流水线,那么从常规办公模式变化成混合办公模式,无疑是改变了流水线运行的“节奏”。哪个环节发生了变化,都会带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

所以,无论是何种行业的企业,在真正实施“混合办公”之前,都必须要进行反复测试。企业员工选择哪天在家办公、一天办公多长时间、如何进行远程沟通等,这些都是要根据不同工种的不同情况进行长时间“试水”,方才能够推广。例如,国内最先推出这一模式的企业——携程,就是在经历了一年多的内部实验之后方才宣部“3+2”混合工作制的。所以,在推行一种全新的工作制度上,企业不可盲目效仿,切忌为了混合而混合。

其次,我们也应该看到,“混合办公”后员工的自由度确实更高了,但也同时给协同办公带来了麻烦。打个比方,原先一项工作如果涉及三个流程,如果遇到问题,在一个楼里办公时可能5分钟碰个面就能解决,而混合办公后在对齐沟通的时间上或许就并非易事。

想要让“混合办公”走得更为长远,这势必就要求用人单位快速提升技术手段和相关制度。视频会议怎么开;如何让协同更高效;如何保障网络安全,不让内部数据外流……选择“混合办公”,对于一家用人单位而言不亚于一次软硬件的重塑。没有做好准备,也千万不要随意尝试。

第三,要避免和杜绝因为“混合办公”而产生的“隐形加班”,要清晰工作与生活的界限。不能让“混合办公”变成“混乱办公”,让“不进办公室办公”变成“在哪里都要随时办公”。

最后,对于员工而言,有没有为“混合办公”做好准备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有人形象地比喻称,“混合办公”对员工的要求其实是“形散神不散”。如果因为可以居家而导致“形神俱散”,实际上背离了初衷。

所以,对于员工个人而言,在进行“混合办公”时,也应当要注重工作环境的设置,不能让自己处于一种过于轻松的闲散状态。尽可能穿着与工作相匹配的服装,给自己提供一个与办公室相类似的工作环境,让自己尽快投入到工作状态之中,只有在心理上真正让自己投身到工作氛围内,才能有效地在“混合办公”的居家工作时,将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进行有效切换。

总而言之,我们距离“混合办公”的时代尚不止一步之遥。或许,它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但只有提前做好充足准备,才能让“混合办公”从杂乱无章逐渐步入正轨。 (包璐影)

来源:劳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