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手臂辅助训练 复健病患复原更快
上肢机器辅助训练,可设定多种智慧化训练模组,让治疗师视病人状况及能力,选择合适的训练模式与调整难易程度。(新竹台大提供/王惠慧新竹传真)
新竹1名廖姓女子去年3月不幸中风,左边的手脚都变得没有力气,经过一段时间复健,力量还是不足,擡高或抓东西都感到困难,而且越来越紧绷,有时活动时也会感到疼痛,家人也越来越不敢协助复健,让廖女对于复健的信心大减,到新竹台大分院新竹医院复健部就诊,有机器手臂辅助后,情况改善许多。
新竹台大分院新竹医院复健部职能治疗师林蕙筠说,廖女刚到院就诊时,医师评估觉得应该先处理整个上肢紧绷的问题,于是建议施打肉毒杆菌素,紧绷感亦于注射后消失,也开始能进行一点手臂动作。
医师进一步建议她,可考虑使用上肢机器辅助训练治疗。廖女每周接受2次疗程后表示,有机器手臂辅助,比起由别人帮忙活动肢体运动,有比较好的支撑,而且动作速度慢慢进行也比较稳定,也开始愿意尝试配合出力,感觉动作有比较舒适,也没有疼痛的情况。
林蕙筠说明,上肢机器辅助训练可依据病人不同的力气状况,提供上肢近端或远端的动作训练。其中上肢近端训练是使用机器手臂取代人力,与传统复健训练相比,提供病人更加稳定的动作辅助支撑;此外,也能透过先进的肌电讯号感测技术,配合上肢的肌肉动作收缩情形,可设定多种智慧化训练模组,让治疗师视病人状况及能力,选择合适的训练模式与调整难易程度。
另一套机器辅助训练是用来训练手部活动的镜像模式训练,病人在健侧手穿戴上感应手套,做出的动作透过侦测系统,把讯号传递到患侧手的机器手马达,再由机器手辅助患侧手活动,做出跟健侧手一样的镜像动作。
这项训练的好处是,可以搭配日常生活的一些简单动作,比如拿球、取物等,此一训练模式能够活化病人的镜像脑神经元,同时提供患侧手的肌肉本体觉与运动觉回馈,以促进中风患者神经动作复原。
林蕙筠也说,近年来,机器辅助训练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应用,除了用于脑中风病人之外,也可以用于其他肌肉骨骼及周边神经损伤的复健。需要先经过复健科医师及职能治疗师的专业评估,如果肌肉张力过强,会建议先处理张力问题,再由职能治疗师根据病人需求与状况,制定个别化的复健训练计划,帮助病人回复日常生活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