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食雞胸肉月銷12萬片!卜蜂營收連5年新高 老董鄭武樾親吐「投資未曾失敗祕訣」
摄影/刘咸昌
【撰文‧徐采薇】
连5年营收创新高,畜牧大厂卜蜂总能准确嗅出市场趋势,并大胆投资,这一切,其实与它的「身世」有关。
超商、卖场的货架上,从即食鸡胸肉、熟食料理到炸物,这一个个生鲜产品,都是来自饲料与肉品大厂「卜蜂」。
「我们没有广告,也不去参展,品牌力是几十年商誉打下来的。」今年88岁,却仍日理万机的卜蜂董事长郑武樾说着,语气满是自豪。
在他的带领下,台湾卜蜂营收已连续5年创高,2023年营收为292亿元,税后净利22.7亿元,而这样的好成绩也反映在股价上,最高达106.5元,写下历史新高纪录。
摊开卜蜂事业版图,从饲料厂、畜牧场、分切厂到食品加工厂等一应俱全,三大业务饲料及加工性熟料、农畜牧肉品与消费食品,亦均衡发展,约各占营收比重三分之一。
「我投资到现在还没有失败过。」郑武樾自信地说,而让他屡战屡胜的关键,除了经验老道,还有来自海外的资源。
抓海外趋势 优化为在地口味
事实上,成立于1977年的台湾卜蜂并非本土企业,而是泰国、台湾混血。其母公司为泰国正大集团,主要从事饲料及加工性熟料制造销售,鸡肉、猪肉、鸭肉之饲育屠宰,台湾卜蜂则为泰国和台湾股东合资的公司,泰国股权占近4成,郑武樾则为公司最大个人股东。
「既然合资,应该把对方的优点纳入自己的经营,少走冤枉路。」郑武樾不讳言,泰国卜蜂规模庞大,连泰国7-ELEVEN、好市多等通路都握在手中,商品还外销欧洲、日本等地。
尽管台湾卜蜂资金独立运作,但他们经常与泰国母公司交流海外客户的消费趋势,早一步抓住市场先机。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2018年,卜蜂推出即食鸡胸肉,单月就缴出销售逾12万片的好成绩。
「鸡胸肉口感偏柴,以前没人要吃⋯⋯。」郑武樾回忆公司内部评估情形,直言这个灵感其实来自泰国母公司出口产品到日本的销售数据。
原来,当时日本因女性族群诉求健康,开始选择高蛋白又低脂的鸡胸肉,作为减脂餐,而向泰国大量订购鸡胸肉。
「我们知道后也跟着卖,后来愈来愈多人做,我们又增加泰式风味、越南风味等,增加选择性,营业额也随之上涨。」他说明。
疫情间,卜蜂更进一步洞察到居家烹煮的需求,将品类扩增至符合大家庭、小家庭到单身族的产品。「我们不会只依样画葫芦,也会透过自己的研发团队改良成台湾人偏好的口味。」郑武樾指出,举凡卜蜂的烧烤鸡翅、炸鸡块、万峦猪脚等,都是极具台湾特色的产品。
目前,卜蜂每年能生产近3千吨即食产品,品项多达千种,无论产量、品类都是全台食品厂之最。
不只如此,作为畜牧业一条龙大厂,卜蜂更坚持每年投资20多亿元扩产。光是今年,饲料、养殖、屠宰与加工等产线都有增加产能,另外,冷藏生鲜肉品的盐水厂、南投旺来园区的自动化冷冻仓储等,都将陆续投产。
生产到加工 全产线均衡扩张
郑武樾指出,正因卜蜂是垂直整合的一条龙厂商,所以下游末端商品需求增加时,势必带动上游原料跟着扩产,所以每年生产到加工端的产线都是均衡扩张。
「垂直整合可以避免很多浪费、利润更高,若从饲料、养鸡等从头到尾自己来,约可省下六成成本。」大武山牧场营运长魏毓恒分析,卜蜂全方位的发展策略其实也和规模经济息息相关。毕竟大厂自己创造需求,和纯粹销售饲料相比,不仅销售更稳定,还能确保源头品质,末端商品的价格也更具竞争力。
不过,也不是每次扩产都那么顺利。郑武樾坦言,最难的,非养鸡场、养猪场莫属。
事实上,养鸡、养猪场因为排泄物处理难度较高,容易产生异味,并衍生疫病问题,导致不少居民抗议企业建厂。后来,卜蜂改变策略,转而收购当地无人接手或荒废已久的饲养场,并自己添置设备,或是以契作方式,提供饲料、小鸡给饲主,再整批买进。
「无法控制大环境,只能控制自己的成长步伐。」郑武樾坦言,气候变迁、战争,红海航运危机、电价到劳工成本等,每个因素都可能导致成本增加,但面对局势,他坚信,只要做好本业,卜蜂还有很大成长空间。
郑武樾更预告,卜蜂的下一步,要瞄准银发族市场,「老人健康食品一定要去做,健康是符合时代需要。」他用一贯自信的语气,诉说着下一个市场先机。
更多内容,请参阅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423期)
延伸阅读》
劳保年金给付调幅创新高,90万劳工准备收钱!每月多领「这么多」…何时请领退休金最划算?
MIT科学家研发全新水泥制程,台泥、亚泥可借镜的超低碳水泥,关键在这两个温室气体来源
妈妈还没过世,大哥大嫂竟把她的房子卖掉!1例子告诉我们:自己的东西,要签署书面借名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