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HO病理新分类,探索肺腺癌精准化分型的预后 | 2023WCLC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肺腺癌患者分型诊断标准的更新

整理:小隐

2023年9月9日-12日,第24届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世界肺癌大会(WCLC)以线下+线上的形式在新加坡举行。WCLC作为肺癌领域的年度盛典,世界各地肺癌领域大咖齐聚一堂,众多重磅研究结果首次公布。在本次WCLC会议上,针对NSCLC的预后和预测生物标志物的多项研究成果也首次公布,医学界特邀请上海市肺科医院谢惠康教授分享关于贴壁和浸润腺癌间新诊断标准在临床实际应用价值的相关研究解读分享,以飨读者。

基于新标准的出炉,探寻其对肺腺癌诊断的影响

2011年,国际肺癌研究协会/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学会(IASLC/ATS/ERS)在《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上公布肺腺癌的新版多学科分类,其中将肺腺癌分为原位性癌(AIS)、微浸润性腺癌(MIA)和浸润性腺癌。时隔四年,2015年版WHO肺癌分类出炉,基本沿用了多学科分类,摒弃既往细支气管肺泡癌(BAC)和混合型腺癌的诊断术语。

作为独立分类的新诊断,AIS和MIA患者完全切除后预后良好,5年无病生存率达100%,但在临床实际诊断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病理形态的不典型性导致临床上对贴壁腺癌的诊断存在差异,导致不同医院诊断的一致性不理想,而AIS和MIA的诊断建立在贴壁型腺癌概念之上,诊断差异会导致临床手术方式的不同和患者心理预期的改变。由于贴壁腺癌和IAC的判定是国内外共同存在的困扰,于是在2021年美加病理学会年会上,IASLC病理委员会针对此进行了研究报告,并于2022年发表相关研究结果。该研究以建议的形式对IAC的相关概念、定义和诊断流程进行了补充。

谢惠康教授表示:”IASLC病理委员会设计研究最大的关注点是肿瘤T分期的部分,因为根据第八版TNM分期,肺腺癌的非浸润性区域并不纳入T分期统计,这直接决定了患者的分期和患者的术后治疗。同时,我们注意到该新诊断标准的应用可能同样会对AIS、MIA和IAC的诊断产生影响,所以开展了相应的研究旨在探索其实际价值。”

IASLC新诊断标准的建立,助力腺癌患者精准化治疗

对于IASLC发表的诊断肺贴壁腺癌和IAC的新标准,主要包含针对医源性肺泡塌陷和弥漫性上皮增生的详细解读。其实在WHO分类中已经提及过诊断IAC的前提是排除肺泡塌陷,而医源性肺泡塌陷作为一个陈旧概念,其诊断在临床上是存在分歧的,所以IASLC对于医源性肺泡塌陷的详细解读部分解决了这一问题;弥漫性上皮增生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其定义为肿瘤间质虽然呈贴壁状,但上皮细胞却可增生严重甚至形成丝状微乳头、复杂腺体、实性的腺癌的结构,推翻了既往认为贴壁样的腺癌即是原位、或非浸润性的概念,避免将具有贴壁样结构的腺癌简单诊断为非浸润性腺癌的概率。

谢惠康教授表示:“我们团队之前具有大量的肺腺癌临床研究的数据和经验,基于上述优势所在,本项研究选择采用IASLC发表的新标准在既往的研究队列中重新对患者进行了诊断,旨在与先前原始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评估两种不同的诊断标准对于AIS/MIA及IAC患者诊断的影响。数据显示,461例先前诊断为IAC的患者中有32例(6.9%)被降级为AIS/MIA,而184例先前诊断为MIA的患者中有4例被升级为IAC。这意味着在整个人群中,有部分患者按照新定义来看,过去被过诊断了,同时也存在少数因弥漫性上皮增生的新概念出现而被认为在既往的诊断中诊断过轻的病例。”

对于临床而言,目前肺腺癌的浸润程度仍是术式选择的依据之一,所以IASLC发表的新诊断标准可能会慢慢改变部分患者的手术方式选择,使治疗变得更为精准。因为根据研究随访数据显示,部分诊断降期的病人预后同样100%完好,预后预期也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IASLC新诊断标准的应用,实践和总结必不可少

根据既往经验,如AIS和MIA概念诞生十余年,但实际的临床应用仍存在不足,新标准的建立到临床实际的应用是个漫长的过程,其期间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改进,以达到真正地能够运用到临床的程度。

谢惠康教授表示:“如MIA概念定义为整个肿瘤以贴壁型腺癌为主,但实际临床运用中,并不是所有病理医生皆熟悉这个概念,这需要投入大量的宣教和推广。对于IASLC的新概念标准如何应用的问题,我想同样亦是如此。首先需要我们自己在临床诊断中去运用,在应用的过程中产生心得,并将研究数据用更为循证的形式展示给同行。这样才能让IASLC新标准的出现为病理精准化诊断提供依据,使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病理相关临床研究的成功少不了对病理热点话题的关注和聚焦,其不失为挖掘指导临床实际诊疗以及预后相关病理形态学特征的有效途径。谢惠康教授提及,在日常的实践过程中,任何对预后产生影响的病理形态学相关研究热点均在团队的研究范围之内,并且正是通过团队不断的挖掘和探索,才能不断产出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同时,日常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也非常重要,如团队还将前期挖掘到的一些内容应用到了术中冰冻的诊断中,使更多患者在手术中最大化获益。

专家简介

谢惠康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病理科 副主任医师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病理科 非肿瘤性肺疾病亚学科负责人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委会肺癌病理学组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委会青年学组 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呼吸分会肺结构学组 委员兼秘书

上海市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移植病理学组 委员

执笔或参与多项国内专家共识。以第一/共一或通讯在JTO、AJSP、Modern pathology等中英文杂志上发表了四十余篇相关研究。研究成果被世界肺癌研究协会写入《2017 年早期肺癌诊疗进展》、被中国抗癌协会写入《2021年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肿瘤病理研究进展》,获得2021版WHO分类引用。以主要参与人身份获得上海市抗癌协会一等奖,项目负责人身份获得上海市肺科医院临床成果奖三等奖2次。主持国自然青年一项,主持卫计委青年一项,参与国自然面上及重大项目多项。

审核专家:谢惠康教授

责任编辑:Sheep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