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產、提高補貼 非稻米政策良方

根据资料分析,稻谷保证价格每公斤调涨三元,稻米产地价格上涨约在每公斤○点六八至三点二六元之间。二○一一年调涨稻谷保证价格每公斤三元及烘干费每公斤二元后,市场价格由二○一○年的廿点七七元/公斤,上涨至二○一二年廿三点一元/公斤,增幅十一点二二%;种植面积增加一六九○七公顷,增幅六点九三%。

二○一三年推动「调整耕作制度活化农地计划」,据统计,二○一三至一四年间活化的休耕地约七千公顷恢复种稻,二○一四年种稻面积较一二年增加一○二八九公顷,增幅三点九五%,是调涨公粮价格及休耕政策改变的效果。据此推估,二○一一年调涨稻谷保证价格,及二○一三年活化休耕农地综合效果,使种稻面积增加一点七万公顷,单纯就公粮价格调涨造成的面积增加并未超过一点七万公顷。

据过往经验,公粮调涨三元,产地价格的涨幅大多低于三元,为便于分析,就假设公粮调涨效果充分反映于产地价格。以二○二三年稻谷产地价格每公斤廿三点九三元为基础,则价格增幅为十二点五四%。根据稻谷供给弹性○点三九推估可知,稻作面积上升幅度为四点八九%。

政府目前提出替代调涨公粮价格的策略是「1集2转3加3」,其中「1集」与「3加3」均与「稻米产销契作集团产区」有关。政府加码提供的经济诱因,可能提高农民参加产销契作集团的意愿;即使营运主体以较高价格和农民契作,但后续库存及销售的压力落在营运主体上。虽然政府也对其提供相关协助,但在成本效益权衡之下,营运主体是否愿意扩大集团专区规模,仍待评估。

此外,政府虽对「强化国内外通路链结与拓展外销」提供奖励,但我国稻米生产成本原本就比较高,加上进口国课征关税,是否仍具竞争力令人质疑;此外我们的出口量若太多,也可能使进口国采取特别防卫措施,所以想要大量出口良质米的机率不高。

长久以来,国内稻作产业调整或施政均朝减产方向思考,盼透过减少供给来提高米价;但若一味减产,如遇到气候异常或灾害,米价高涨反让外国米有机可乘。目前我国稻米采关税配额方式进口,一旦外国米进口数量超过配额,之后配额量依进口实绩调整,恐不利国内民生消费及稻米产业发展,对我国未来申请加入CPTPP或其他FTA谈判均有不利影响。

日本多年来的稻米产业一直维持在供需平衡,但过去几年因气候异常与天灾影响其收成,使日本民间米库存创历史新低,加上近几月强震和台风,消费者多储备白米,导致米粮不足,迫使许多销售通路不得不采限量销售。借镜日本近期的「米荒」事件,我们应重新审视「稻米供需平衡的充分性与必要性」及「稻米减产可能产生的后座力」。

稻米生产成本上涨是事实,如果不能稳定稻农生产意愿及有效因应气候变迁,一味减产、以补贴垫高米价与收入,并非良方。毕竟稻米除了是我们主食,也是在天候异常影响收成及地缘政治紧张情况下,安定民心的重要支柱。故即使公粮价格调涨,仍须强化配套措施,并对中长期稻作政策进行全面性思考和改革,才是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