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秀枝》Storm King大师云集 户外雕塑收藏胜地

简秀枝》Storm King大师云集 户外雕塑收藏胜地。(图/爱传媒提供)

【爱传媒简秀枝专栏】纽约「Storm King 艺术中心」,是疫后重生最好的走处,占地 500 英亩(200 公顷)的露天雕塑公园任翶游,艺术与大自然共舞,美不胜收。

「Storm King 艺术中心」,俗称「风暴之王」,因靠近「风暴之山」而得名,是位于纽约新温莎的一座露天博物馆,也是美国最大的当代户外雕塑收藏胜地。

该园区收藏了来自全世界知名艺术家,像大家朗朗上口的布尔乔亚(1911-2010)、亨利莫尔(Henry Moore ,1898-1986)、里查·塞拉 (Richard Serra,1939-)、大卫·史密斯(David Smith,1906-1965)、白南准(Nam June Paik;1932-2006)、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1898-1976)、李奇斯坦(Roy Lichtenstein,1923-1997)、

马克·迪·苏韦罗(MARK DI SUVERO,1933-)、甚至包括华裔艺术家林璎(Maya Lin,1959-)与张洹(1965-),精彩作品,满山遍野,琳琅满目,令人惊艳不已。

这是美国企业家拉尔夫·E·奥格登(Ralph E. Ogden)的杰作,他与女婿彼得·斯特恩(H. Peter Stern ),经营Star Expansion Company ,事业有成后,积极做善事,把资金投注在艺术家身上,透过成立基金会,购藏艺术家作品,改善他们生活。

「Storm King 艺术中心」是非营利性质,于 1960 年成立,并向公众开放。园区景观和主楼,由景观设计师威廉·卢瑟福和他的妻子乔伊斯·卢瑟福担纲设计。后来再由彼得·斯特恩和大卫·柯林斯等重新设计和建造。

谈到该园区的阶段式发展,就得回首前尘。1958 年初,拉尔夫·E·奥格登 ,从家族企业 Star Expansion Company退休后,购买了位于纽约山维尔的 180 英亩庄园,成为「Storm King艺术中心的第一笔土笔。

浩大园区,包括户外园区与博物馆大楼,是累积多次土地捐赠。随着时间的推移,Star Expansion Company 营运有成,又捐赠了 300 英亩的土地。后纽约州又捐出2,100 英亩雪松山 (Schunnemunk Mountain)土地,指定作为雪松山州立公园,因此公私用地加总,无比辽阔,保留了纽约「Storm King 艺术中心」一望无际的的视野。

艺术品收藏方面,1960年他向公众开放了自己的土地,并开始收藏他在欧洲看上的小型雕塑。1967 年,从雕塑家大卫·史密斯手中,购买了 13 件作品,成为该园区的镇馆之宝。

1974年善心主人翁拉尔夫·E·奥格,登谢世,但家族的懿行善德持续。例如,1975 年,马克·迪·苏韦罗(Mark di Suvero)的5件不朽作品,免于被拆除和打包,当时彼得·斯特恩询问艺术家在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展出后,是否可以在该园区展出,结果一拍即合,那拍作品,已成为该园区的核心收藏。

果然,透过基金会运作,而超过一甲子的收藏努力与累积,几乎把许多20 世纪重要艺术家的雕塑作品,都典藏入园区,藏品的多元与丰富,令人乍舌,迄今已成为全世界当代雕塑家向往被收藏的园地,也是艺术爱好者,接踵而来,百游不腻的胜地,星期假日,更吸引亲子的共游,热闹非凡。

已经2年8个月不曾出国,这回鼓起勇气,戴上口罩、搭乘夜班飞机到纽约,希望见见艺术老友,顺便多看看艺术展演活动,自我充充电。

大女儿很用心,为我作妥参访计划。顾不得长途飞行,车舟劳顿,一早就租了部车,从纽约曼哈顿出发,往上城走,向北开了约莫1个半小时,抵达慕名已久的「Storm King 艺术中心」。

同时,老天爷非常帮忙,20多度的温度很适合外出,加上,大纽约的天空,一片蔚蓝,晴朗舒适,初秋的旷野,极富诗意,夏草已枯,但亁枝未除,留下干燥花式的余韵,新迸出的嫩蕊繁花,编织新风情,枫树更善变,有的整株火红,像落日余晖;但不少还是青绿满枝头,舍不得褪装迎新,浩大林园中,松、杉、柏、榉木、桦树,蓊郁高耸,那些叫得出名、叫不出名的花草,已把大地妆点得生气勃勃。

500英亩的园区,实在太辽阔,再大的作品都不嫌占空间,而再鲜艶的作品,也不嫌刺眼,环肥燕瘦,应有尽有。起伏的山野,细心呵护的绿野,慢走在如茵草地上,清点来自全世界杰出艺术家的奇发异想,有极简、几何、有具像、写实,不必意会或言传,在不经意中,艺术作品和浩大地景,融合为一,成为不可分割的世外桃源。

为了因应部分作品的需要,特别凿一座人工湖,填一堆厚土丘、作一潭流动喷水池,无奇不有,仿佛在款待艺术创作者,让他们的作品,以最舒服的姿态,摆腰扭臀。而作品与作品的之间的距离、色调、属性与话题,无一不是考量的重点。

高耸挺拔的钢雕作品,威武中带着阳刚气势,也有细致巧妙,展现神来之笔下的婉蜒与柔美,不管远眺或近赏,都饶富兴味。万物之灵,当然是艺术家创作的主角,但巨兽野禽,也有不少发挥空间。

然而,冷不防的覆布遗体,露出时髦彩色指甲与高细凉鞋,一看就知道是社会事件,那样的遗体,列入艺术雕塑之林,户外大树下一摊,博物馆内又一摊,非洲艺术家的黑色幽默,让人哭笑不得。

而录像艺术,算不算雕塑,不必等你回答,在博物馆室内展区的黑盒子空间,一遍又一遍摸黑播放,也算是当代雕塑,从宽定义,堪称一绝。

以大蜘蛛,名闻遐迩的法裔美国艺术家布尔乔亚,她一向尖锐处理焦虑、孤独、背叛、性和死亡等广泛主题,常令人不安,生前对于有机形式、潜意识和变形状态,不胜枚举。

这回在园区,她室内户外都包办,博物馆内作品是创作于1972年的《72号.无进行曲(No March )》,被喻为最复杂、也最具政治色彩的作品之一,由 1,200 块单独的圆柱形大理石和石灰制成,紧凑的矩形呈现,尺寸、颜色和纹理各不相同,并以各种角度切割,没有一块高于 14 英寸,堆叠在展间隅角。

那是她当年为了反越战,以非暴力抗议致敬而创作的。而「无进行曲」则是赋予庶民化普遍的意思,意味着人人都要接受自己是无名小卒,同时必须与成千上万的无名小卒融合。

至于户外的《眼》,她创作了四只眼睛,凝视着起伏的青铜云,清澈的瞳孔,可以在晚上被照亮。艺术家以凝视处理画作,是对他人注视,也有一种被注视的渴望。布尔乔亚生前常说,眼睛是真理的隐喻,从不说谎,这就是她所追求的。

自草创以来,「Storm King 艺术中心」一直致力于场地管理和周围景观山丘、草地与森林维护。华裔才女林璎(Yama Lin)曾创作《越战纪念碑》,一砲而红,她也参与该围区的地景打造。她精心塑造下7 排长长草浪,依起伏地形所创造,绵延高高低低的丘陵,茂密青草和高耸林木,覆盖其上,整个园区看起来,有股绿浪翻风的浪漫与祥和,自然、舒畅与清新,尽在不言中。

其实,绵延起伏的7大山丘,本身也是最亲近大自然的雕塑作品,同时,也为每件不朽的艺术作品,提供了完美的环境铺陈,相互辉映,把露天雕塑公园,再赋予绿色地景,让造化成为最直白赤裸的创意来源。

美国艺术家马克.迪翁(Mark Dion ,1961-)的作品是,现场站使用金属雨水收集容器作为其结构。马克.迪翁于 1990 年代初,开始创作功能性户外实验室作为艺术品,此后创造了许多与该项工作类似的成果,每个成果都对其周围环境和背景敏感。

该作品的内部空间,包含科学发现所需的工具, 是生态学家、自然历史学家和户外运动爱好者的聚集地,也成为园区生态上的一大特色。

韩国艺术家白南准的《 等待不明飞行物》 ,是一部由三部分组成的作品,具有白南准室内人工景观的典型元素:分散的电视、电视控制台的铸件和佛像,等待不明飞行物是艺术家极少数户外雕塑之一,弥足珍贵。

白南准是位先锋视频和表演艺术家,以技术的实验而闻名于世。1960年代初,他开始在艺术中利用电视,1963年展出了他最早的「电子绘画」— 带有图像的电视机。他那个时期的互动视频作品,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白南准以他的电视机装置而闻名,电视机里装满了各种物体或堆叠的视频监视器,显示诙谐、或令人眼花缭乱的抽像图像,在白南准的作品中,电视经常代表当代美国的风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神社般的角色。

不过,安装在户外, 等待不明飞行物 具有额外的意义,提出了关于技术与自然之间关系,此时此刻看来,成为无法回答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艺术家张洹(1965-),创作于2007年的作品《三足佛》,颇为怪异,是观赏者的好奇所在。

该作品与佛教哲学和仪式,以及张洹本身的观念有关。《三足佛》一座高 28 英尺、重达 12 吨的铜钢雕塑,代表一个庞大的三足人物的下半部分,其中一只脚搁在一个八英尺高的人头上,似乎是从地球中出现,或沉入地球。

该作品由9个铜「皮肤」组成,每个部分都有一个内部钢电枢,用螺栓和焊缝固定在一起。而《三足佛》的腿 ,起源于2005年张洹在西藏旅行时,遇到的青铜佛像碎片,非常接近模型,雕塑的脸—只能从鼻孔向上看到,其实是他的自画像。

张洹把自己融入创作中,就像他在 1990 年代,以自己的身体为主题一样,当时他以行为艺术表演而声名鹊起。 《三足佛》进一步暗示了表演和在铜表面上的穿孔,以及舱口制作雕塑的过程。

张洹设计了这些舱口,以提供进入雕塑内部的通道,以便在内部燃烧香火,由此产生的烟雾,通过佛陀脚趾上的孔隙,以及头部张开的鼻孔,和眼睛散发出来,既写实又富想像力。该作品系由他本人与佩斯(Pace )画廊共同捐赠。

美国不愧是泱泱大国,Storm King 不过是私人基金会,却展现大国中的大气魄,令全世界叹为观止,也羡慕不已。

作者为典藏杂志社社长

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