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狂推AI 教团忧危害隐私尊严「应先定伦理规范」

▲教育部近期大力推动从中小学到大学的AI教育政策,国教盟认为应先建立伦理规范,避免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图/记者许敏溶摄)

记者许敏溶/台北报导

教育部近期大力推动AI教育政策。国教盟今(6日)质疑,从国际经验发现,AI伦理争议从未消失,缺乏伦理框架下的AI教育,可能让学生暴露于偏见、歧视而不自知,也可能对隐私、尊严造成危害,具有潜在犯罪风险,「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建议教育部应先制定明确的AI伦理框架与使用规范。

AI(人工智慧)带动科技快速发展,教育部为因应AI时代需求,近期大力推动从大学到中小学的AI教育政策。本周一先宣布台大等25校组成「AI联盟」,开设人工智慧课程,昨再宣布将AI教育往中小学延伸,并提出「高中AI多元选修课程」、办理「国中小AI菁英争霸战」、发布「中小学数位教学指引3.0」等6项政策,希望学生从小接触学习AI模型,并获得均等学习机会,借此在数位学习与AI教育能持续领先亚洲。

不过,国教盟今天指出,AI使用疑虑风险高,切勿操之过急,建议教育部应先建立伦理规范。国教盟表示,AI伦理争议从未消失,义大利政府去年曾因ChatGPT造成个资外泄与隐私疑虑,禁止ChatGPT在义大利使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也曾示警,且根据国际经验,在缺乏伦理框架下的AI教育,可能让学生暴露于偏见、歧视而不自知,或对隐私、尊严造成危害,也可能具潜在犯罪风险,让学生「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国教盟举例,推动竞争性AI竞赛,若无有效监管,可能导致不健康的竞争氛围,学生为取胜或许会跨越道德底线,反而成为未来犯罪行为提供温床。例如几年前发生的「小玉Deepfake换脸事件」,借由AI技术传播色情、侵害人格尊严就是例证。

至于AI教育可能带来的「城乡差距」问题,国教盟认为,真正挑战在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包括不少城市孩子也缺乏学习动机,故城乡差距的定义,应该从资源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动机为核心,并应思考如何透过良好的师生互动,引导并激励孩子的学习动机,而非仅仅提供数位资源。若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无论提供多少AI学习工具,教育仍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因此,国教盟强烈呼吁教育部,推动AI教育的同时,应将拒绝偏见歧视、防止犯罪、提高学习动机作为优先考量,而非仅仅追求科技创新。建议教育部应优先制定明确的AI伦理框架与使用规范,以保障学生在使用AI时不逾越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