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邕江文明密码

贝丘遗址出土的墓葬,对研究广西史前文化特征与内涵有着重要意义。(苏华摄)

古城墙。(南国早报

南宁三江口处,右江于此合流汇成邕江。(闭强摄)

邕江文物遗址时间轴

邕江,从广西南宁穿城而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远古到现代,孕育出生命、文明历史、文化。岁月变迁,这条母亲河永远古老而年轻。

邕江支流八尺江畔,静卧着一个小土坡地上散落着不少螺蛳壳。「随手捡一颗,可能都有上万年历史呢!」广西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珍笑道。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土坡,就是顶蛳山贝丘遗址距今约10000至6000年前,南宁温润多雨的气候、面积广阔的浅湾滩涂,为先民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丰富的食物资源,他们以螺贝为食,用骨、蚌、石器加工食物,制作和使用原始的陶器,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顶蛳山文化」。

在汉代已有管理机构

南宁市三江口离市中心约40公里,因左江、右江、邕江汇合形成一个三岔口而得名。在三江口的三江坡宋村村子周边的沿江坡地上有一块玉米地,这就是汉代遗址所在地。据李珍回忆,当时在这块坡地上,随处可见散落在地上的板瓦筒瓦陶罐残片,他还在现场捡到一片纹饰清晰的瓦当。李珍介绍「瓦当在汉代可算是高级装饰品,只有大户人家或是官邸可用。」有专家认为该遗址很可能是当时的一个军事据点,因遗址处于三江汇合处,本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设置军事据点有把守重地之意。遗址的发现有其重大意义史料记载,南宁市在东晋时期才开始行政建制,而三江口遗址的发现,证明南宁早在汉代(2000多年前)就已经设立了管理机构,纳入到中央王朝的管辖范围。

明清陶瓷业生机勃勃

南宁五象新区良堤路、广西体育中心斜对面的邕江岸边,很少人会知道这里隐藏着一个年代久远的缸瓦窑古窑址。缸瓦窑古窑址,是南宁市唯一的晚清时期(约100年前)烧造陶缸瓦的窑址,也是南宁市陶瓷工业发展史的重要历史见证。

据介绍,缸瓦窑是从河边往坡上建起的一座龙窑。龙窑是明代开始南方地区古窑的典型形制,因其建在坡地之上,形如斜躺的长龙而得名。李珍说,从良堤路三岸大桥一带的邕江边,分布有许多明清时代的古窑址,包括缸瓦窑、三岸明代窑址(已有600多年历史)等。之所以选在邕江边建窑,一是取水方便、泥土适合烧窑,二是当时交通运输都是走水路,在这建窑方便把瓷器直接搬上船运出去。

此外,南宁市邕江大桥北端的一段约300公尺长的邕江防洪古堤,是南宁市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防洪设施(建于270多年前),是邕城人民抗洪魔、保家园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