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年首例!9岁女童拉肚子痛到住院 确诊出血性大肠杆菌

近3年首例!9岁女童拉肚子痛到住院 确诊出血性大肠杆菌。(示意图/shutterstock)

国内出现近3年来首例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症个案!中部9岁女童8月11日出现腹痛、水泻等症状,就医后症状未缓解,8月14日再次就医并收治住院,经检验后昨日确诊。疾病管制署发言人庄人祥表示,此为今年首例个案,目前国内累计共3例,前一例为2019年4月确诊。

我国自1999年将「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症」纳入第三类(甲种)法定传染病,并于2004年修正公布传染病防治法,将该疾病修正为第二类传染病,迄今累计3例确诊,均为本土病例;前2例分别为2001年8月确诊的外籍未满10岁男童,以及2019年4月确诊的本国籍20多岁男性。

庄人祥表示,9岁女童8月11日出现腹痛、水泻等症状就医,14日因症状未缓解再度就医并住院,院方15日以PCR检出大肠杆菌并通报,粪便检体送疾管署昆阳实验室,经检验后于23日确诊,血清型为O157:H7 。

庄人祥表示,该童目前已出院,将再复采追踪健康状况;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症潜伏期约3到10天,该童曾于8月10 日和家人到游乐园玩水,也曾到餐厅用餐,较难厘清感染源,卫生单位已匡列15名接触者,均无疑似症状,并安排5名家人及个案潜伏期饮食的餐厅厨工采检,持续疫调中。

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症为「食因性传染病」,可能经由接触受感染的动物、吃到受污染食物、饮水,或经与患者直接接触而感染。庄人祥表示,由于国人饮食习惯以熟食为主,因此该疾病在台湾较少见,过去仅有3例确诊。

疾管署提醒,预防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症应注意饮食及饮水卫生,保持使用及食用器具清洁,避免生食或饮用未经灭菌处理的乳品、果汁或生菜沙拉;用餐前、上完厕所或接触动物后,应使用肥皂澈底洗手,降低感染风险。庄人祥补充,最好将食物充分加热,只要在摄氏75度下加热1分钟以上,就可以杀死细菌。

疾管署说明,感染初期症状为水泻、腹痛,病情恶化后会出现严重腹泻及血便,成人会有肾衰竭、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斑症,小孩则有溶血性尿毒症候群,并可能导致长期洗肾或造成死亡。大肠杆菌血清型约100多种,病原所产生的志贺毒素是导致肠黏膜出血及肾脏病变的主要原因。较常见的血清型主要为O157,另其他血清型如O26、O45、O111、O103、O104、O121及O145等亦可能造成相同症状的疾病。

疾管署提醒,民众如有疑似症状,应尽速就医,并告知医师旅游史及饮食史。医师如遇到疑似病患时,请尽速通报,并采集相关检体送验,及早给予病患适当治疗,防范疫情扩大蔓延。相关资讯可至疾管署全球资讯网(https://www.cdc.gov.tw),或拨打免付费防疫专线1922(或0800-001922)洽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