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恐慌 二战导火线

35个影响历史的关键大事(时报出版)

美国的一九二○年代被称为「咆哮的二十年代」,汽车、建设、电器、收音机、石油等新产业急速成长,却不到十年的光景,就陷入经济泡沫化的局面。

美国的工业生产量占世界的百分之四十二,由于生产过剩而面临瓶颈。西元一九二七年以后,剩余的资金纷纷转向股票、房地产及土地等投机事业,加上农产品价格下跌,美国的国家经济更是雪上加霜。西元一九二八年以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曾四次降息抑制股价,证券公司却调度银行以外的资金来支撑维持股价。西元一九二六年以后的三年内,股价飙涨到两倍以上。

西元一九二九年十月二十四日礼拜四,华尔街的证券交易所被大卖了一千三百万股(正常成交量是四百万股),引发了股价暴跌。隔周二又被大卖了一千六百万股,引起股价大崩跌。经济的危机一下子就浮出台面。直到十一月中,股价已经狂跌到只剩下一半。三年后, 股价竟然跌落到只剩下最高点的百分之十五。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深信经济有自动调整的能力,决定采取放任无为的政策。不过,他对泡沫经济所做的应对策略却是错的。

由于美国放任经济大崩跌,四年内美国的工业生产力减半。西元一九三三年,甚至造成高达四分之一人口失业的惨澹情况。此外,三年内美国有半数的银行破产,借贷给海外的资金一下子全部回收,使经济恐慌遍及到全世界。

西元一九三一年,奥地利最大的银行破产,使德国的大银行也跟着破产。这个危机从德国波及到整个欧洲,引发了「经济大恐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国德国跟美国借贷资金来复兴国家并偿还英法赔款,英法再利用这笔钱来偿还对美国的债务,形成了一个金钱的流动循环。但美国联邦银行又提高利率让资金回流美国,一下子就让欧洲的经济破产。

全世界的工业生产力下降了百分之四十四,贸易量也下降了多达百分之六十五,使世界经济急速紧缩。人民的生活因此陷入困境。各国脱离金本位制后,开始疯狂进行贬值货币及提高关税的竞争,因为只要能够增加一点输出,就可以使经济活络起来。

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几乎没有受到经济恐慌的影响。美国采行「罗斯福新政」(New Deal),计划透过公共投资吸收失业者和剩余物资,而拥有众多殖民地的英法等国家则采取「集团经济」措施,形成了排外的、只限与殖民地之间进行贸易的贸易圈。(审订注:新政又称「3R」。)

法西斯主义的擡头与战争所引发的经济危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法西斯主义崛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义大利。

一次大战后,义大利由于观光业一蹶不振等因素,使经济被逼到绝境。义大利在国内情势极度紧张的状况下,墨索里尼(Benito Amilcare Mussolini,西元一八八三至一九四五年) 创建了诉求国民团结和体制维持的法西斯党,他在西元一九二二年发动「进军罗马」(「黑衫军」的武装部队向罗马进军)的和平政变,并在国王的支持下掌握了政权。法西斯党得到总投票数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获得议会席次的三分之二,建立起一党独大的独裁体制。

经济大恐慌使德国的失业人数高达六百二十万人。希特勒(Adolf Hitler,西元一八八九至一九四五年)率领纳粹党在街头行动,厌烦议会无能的公务员、依靠年金过活的民众等没落的中产阶级、农民都群起支持,使纳粹党成为议会的第一大党。

西元一九三三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后开始镇压共产党,并学习义大利法西斯党的手法,透过「授权法」给予纳粹党法令的制定权,借以巩固独裁体制。西元一九三四年,希特勒以总统的身分成为「第三帝国」(意思是超越神圣罗马帝国和德意志帝国的新帝国)的国家元首,他透过建设德国高速公路和培植汽车产业,成功克服了严峻的不景气。

希特勒退出国际联盟后重新投入军备扩张,同时在非武装地带的莱茵兰驻军,破坏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保障地区集体安全架构的凡尔赛体系,并协同义大利(以边境纠纷为借口侵略衣索比亚)企图重组凡尔赛体系。(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