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 • 天皇退位說:「日本教」的教皇
神武天皇据传是日本第一代天皇,天照大神的后裔。 图/维基共享
外国人说起日本天皇家,一般起手式就是「万世一系」和「天皇万岁」这两个概念吧。日前日本天皇的生前退位风波,也让大家开始重新注目起这个号称有2600多年历史、史上最古老的皇室。虽然后来宫内厅出来澄清并没有这回事,但是这个新闻在日本国内仍然掀起了许多波纹。
首先,日本的右派对于「生前退位」这个用词的本身,就认为是一种不敬的用法。明治天皇的玄孙竹田恒泰曾说过,「退位」意指立刻逊位,没有传位给皇太子的意涵在内,同时退位一词就像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时一样,其实也带有王朝结束的意思。竹田指出应该使用「让位」,这样一方面可不必刻意提「生前」一词,也有传位给皇太子的意思在里面。
把天皇家神圣化是日本右派的一大特征,毕竟这个世界最古老的皇家,某种程度来说也算是日本这个国家的代表。虽然台湾跟日本之间有很坚固的友谊,但是我们倒也不必跟着右派人士们一起凡事都「天皇万岁」而避讳退位这个说法。
不过在进入正题前,还是要先跟大家解释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现正在位的天皇,在日本一般都称为「天皇陛下」或「今上天皇」。明治维新之后因为规定「一世一元」(每个天皇终生只使用一个年号),所以按规定,天皇的年号都直接用来作为过世后的谥号——明治天皇或是大正、昭和天皇等这些称号,都是天皇过世之后才会开始使用的。
现正在位的天皇,在日本一般都称为「天皇陛下」或「今上天皇」。图为2009年今上天皇(明仁)即位20周年。 图/路透社
在明治之前,一个天皇治世中可能使用好几个年号,所以死后就以其特征或德行订定「汉风谥号」为之命名。「汉风谥号」在平安时代渐渐式微,往后以天皇生前的皇居、隐居地为之命名(例如三条天皇、冷泉天皇等),直到江户时代之后使用「汉风谥号」的习惯重新恢复,而于明治维新后再度变成以年号命名谥号。
但不管如何,现任的天皇都被称为「今上天皇」或称为「帝」(みかど);退位后的天皇则称为「上皇」,出家后的上皇则称为「法皇」。而如果上皇或法皇有同时复数存在时(比方说退位后的天皇父亲、祖父都还健在),才会用其居住地来称呼。例如,在史上第一次天皇被幕府流放的承久之乱里,除了被废位的仲恭天皇之外,其他被流放的还有后鸟羽上皇(祖父)、土御门上皇(伯父)、顺德上皇(父亲),而这些上皇们当时就被称为「后鸟羽院」、「土御门院」等。
承久之乱里被流放的后鸟羽上皇(左)跟土御门上皇(右),当时分别被称为「后鸟羽院」跟「土御门院」。 图/维基共享
明治年间订定的「皇室典范」虽然没有规定天皇不能在生前退位,却在第一章「皇位继承」中的第四条明确规定「天皇驾崩时由皇嗣立刻即位」,间接地否定了生前退位的可能性。但是,明治之前天皇生前让位乃是司空见惯,甚至古代的许多天皇还乐于提早让位,一方面是因为日本本就有「隐居」这种一家当主在生前就把家督之位传给后代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日本特有的「治天之君」传统。
如用传统的汉文解释「治天之君」(ちてんのきみ),当然就是「统治天下的君王」。不过,平安时代后期为了防堵权臣藤臣氏作为外戚干政的力量,日本发展出退位后的上皇作为现任天皇的父亲或祖父,成为实质操控朝廷的「院政」,尔后「治天之君」一词演变为「治理天皇的君王」。
这种奇特的院政形态在「怪物」白河上皇时发展到巅峰,白河上皇甚至曾经豪语,说这个世上不听他话的只有「贺茂河之水、双六的赛(骰子)、山法师(寺院的僧兵)」而已。这位权倾一时的怪物不仅掌握权力,男女关系更是混乱。也因为这种把天皇制架空的变形制度,导致了日后日本天皇家衰弱,武士擡头,发生了史上第一次臣下(幕府)流放天皇。最后,天皇家被束之高阁,而战国时代最惨的时候,天皇还得卖自己的字画贴补家用(后奈良天皇)。
在神道教传统中,天皇是天照大神后裔,故具有神性;图前排皆为天皇,后排皆为神祇。 图/维基共享
江户时代天下重获太平,天皇家的生活当然大为改善。但是,天皇的存在已经变得必须对幕府言听计从了。但朝廷从1192年镰仓幕府成立之后,就早已被夺走政治实权,所以如果物质上幕府可以提供保障,那好像也没什么好抱怨的。
在镰仓、室町、江户这三个幕府时代里,除了少数几个例外,朝廷最大的功能就是古典文化的保存和象征性的存在。但在明治维新之后,原本的幕府体制被视为无法对抗外来帝国主义的旧制度,于是在「万民平等」的前提下,为了建设新的国民国家,天皇再次以「王政复古」的口号被摆上舞台。
但如前面所提的,天皇家远离实际政治七百年有余,天皇作为象征性的存在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脉络下,身穿军服亲自阅兵、主持御前会议的天皇形象,就传统来讲反而是不自然的。而明治宪法当年也是在富国强兵的大旗下,由维新元老们主导、打造出的普鲁士型宪法。当时的驻德公使青木周藏在回国之后,看到民间四处还是充满穿着日式传统服装的人民,就向明治天皇直诉:「如果国民不彻底改穿洋服的话,日本就不可能成为文明国家」。明治天皇听完后向侧近们苦笑地说:
青木太「哈德」了。他把天皇当成德国皇帝了
就算是身为日本史上政治性最强的天皇之一的明治天皇,仍然尽量保持着天皇「统领而不裁决」的大原则。而在这种背景下所订定的皇室典范,会间接否决生前退位的可能性,就是要维持现任天皇的神圣性和最高统帅权,一方面防止「治天之君」再次出现,扰乱朝廷的权力关系,同时也是在杜绝本来就已经尽量不直接裁决事务的天皇,再次被拥权的臣下强迫退位的危险性。
明治宪法当年乃是在富国强兵的大旗下,由维新元老们主导、打造出的普鲁士型宪法。图为宪法颁布图。 图/维基共享
就算是身为日本史上政治性最强的天皇之一的明治天皇,仍然尽量保持着天皇「统领而不裁决」的大原则。 图/维基百科
虽然战败之后旧皇室典范被废止,新皇室典范颁布于昭和22年,但是第一章关于皇位继承的部分却完全没有变动。在昭和天皇发表了「人间宣言」,自我否定了「现人神」的地位后,某种程度而言天皇家可以说回复到了过去旧有的形态,除了高度的象征地位和国事仪礼外,只保持着天皇家两千年来最重要的工作——祭祀。
很多人都知道,在日本皇居内有一块约300平方公尺的神田。从昭和天皇时代起,天皇家就亲自下田耕种,收割的稻米其中一部分会作为伊势神宫「神尝祭」的稻穗使用。这倒不是因为昭和天皇是生物学者的关系,而是因为日本神道本来就跟稻作文化息息相关,尤其是天皇家祖庙的伊势神宫,更是日本对于土地生命力的最高崇拜殿堂。到今天仍然在皇居内的宫中三殿所进行的「宫中祭祀」,就是天皇最重要也最辛苦的工作。
日本宫内厅的网站,将这些宫中祭祀定位为「宫中公务」。以天皇需要作为祭主主持祭典约有:元旦的四方拜、昭和天皇祭和神武天皇等历代天皇祭日、秋季的神尝祭和新尝祭、年底的天长祭等二十多个祭典;再加上每个月1日、11日、21日的旬祭,还有每天的日供之仪、每天凌晨的每朝御代拜等。光听这些大堆头的祭典,就让人觉得日本天皇根本比台湾任何大庙的庙公都还辛苦,更何况新尝祭等大祭动不动就得「正座」跪坐数小时,而且每次出席仪式都得穿戴平安时代式的束带正装,冬天极冷而夏天又热得要死。
所以大家知道拿日本国民税金生活的天皇其实并不好赚了吧(笑)。
1999年今上天皇(明仁天皇)于宫内神田收割伊势神宫「神尝祭」所需的稻穗。 图/路透社
祭祀是天皇家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图为新尝祭。 图/维基共享
天皇除了接待外国贵宾和国内外访问外,平日工作最大的负担就是这些祭祀仪式,不过这却是天皇家真正继承了两千年的天职,或许也是天皇家真正续存的意义所在。在民主时代不必担心「治天之君」再现,也应该不会有政府要强迫不顺眼的天皇退位,而日本国宪法虽明确规定政教分离,现在的日本也不是人人都是神道教信者,但这种深入DNA的祭祀文化,却由象征元首天皇代表承袭至今。
被日本作家井泽元彦形容为「日本教」教皇的明仁天皇,日前否认了生前退位的传闻;面对一些左派媒体所说的「既然拿税金在生活,就应该好好工作哪有退位之理」这种不太厚道的言论,高龄的天皇表示仍然会尽力完成职责,这应该也是出自于传承这种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吧。不过身为一个日本文化的爱好者,除了感佩天皇的心意之外,同时却也希望能够看到许久不见的「上皇」重现于世啊。
但是明仁不会出家,所以大概没机会看到法皇吧。
左至右前排:今上天皇(明仁)、皇后美智子、皇太子德仁亲王、皇太子妃雅子。左至右后排:秋筿宫文仁亲王、秋筿宫妃纪子、文仁亲王女儿真子内亲王。 图/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