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短缺 应健全供应链及品管

台湾临床药学会理事长张豫立表示,抗生素一定要遵守治疗准则「按部就班」使用,避免抗药性产生,恶化缺药问题。(张豫立提供/李念庭台北传真)

全球感染症抗药性危机升高,每年约500万人死于抗药性细菌感染,临床偶而已出现无药可用的窘境,显示抗生素药品短缺已成为攸关人命的重要课题。台湾临床药学会理事长张豫立指出,由于药厂研发抗生素的成本高、获利有限,导致研发意愿低落,呼吁政府正视此问题,可以考虑透过挹注资金、加速药品审查过程、延长药品专利期,并给予合理健保核价等策略,来鼓励药厂开发抗生素,改善短缺问题。

张豫立说明,台湾药品短缺处理计划中,抗生素一直是短缺通报名列前5名的类别,由于抗生素所需疗程短,不同于慢性病及癌症需要长期服药,对药厂而言研发效益较低,造成抗生素研发遇到困难、新药发展量能不足。因此建议应参照国外经验,如欧美国家透过相关法案,给予资金投入、提高新药审查效率来减少厂商的成本花费,并延长药品专利,确保药品在市场上的独卖期,借此提高厂商开发意愿。

不过,放宽条件来缩短审查时间也可能出现安全性疑虑,张豫立举例,当放宽临床试验条件,药品的副作用和疗效经验只局限在某群人,就很难完整建立副作用资料;如同新冠疫苗发展,临床试验尚未完成三期试验就权宜开放施打,后来才慢慢搜集完整资料;因此如何加速审查过程,又能确保药品安全性,就要由专家的智慧来取舍。

此外,「健保核价」是台湾药厂决定研发的重要关键,张豫立呼吁,健保核价应有合理评估,考量治疗效益与社会成本,并订定适当地板价,减少一味「砍药价」情况。他以过去盘尼西林发生短缺为例,就是因为健保核价越来越低,导致厂商不敷成本停止供应,最后只好从国外进口,却需要花超过10倍以上价钱、付出更高代价。

因为台湾资源有限,药品供应问题难以快速解决,要让台湾成为研发为主的国家并不容易,目前只能从国外引进新药,或是本土药厂选择做学名药。然而,即使学名药成分等同原厂药,当原料来源或制程不同,仍可能受有效杀菌成分含量、不纯物多寡影响品质,造成疗效不佳、衍生抗药性问题。

抗生素品质把关格外重要,张豫立指出,学名药上市前,除了一般物化性质符合规范,建议将发酵或半合成抗生素,订定不纯物可接受范围,并增加体外杀菌能力测试,以佐证学名药与原厂药标准品等效,减少抗药性产生的问题;学名药上市后,也可以透过药品不良反应及疗效不等的通报系统,探讨疗效或安全性不等的状况。

张豫立提醒,要减少抗药性产生,医师须秉持临床用药准则依序使用,病人则应遵照医嘱完成疗程,勿自行停药。若只是一般上呼吸道感染,直接使用强效抗生素,一时效果可能很好,但当治疗失败、抗药性产生,就会没有后线抗生素可以用,所以一定要遵守治疗准则「按部就班」使用,避免抗药性产生,恶化缺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