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马英九被白骂 难逃「替代消费」的三倍券

当年马英九发的3600元消费券被执政党狂骂,结果政府最新出炉的三倍券像是消费券的兄弟版,看不出对GDP贡献度更高明。(图:行政院提供)

一个简单数学问题,当年马英九发消费券3600元,现在振兴三倍券民众自付加政府发放是3000元,哪一个对GDP贡献度大?如果吵了2、3个月、绕了一大圈的三倍券,端出来是长的很像「消费券」的兄弟版,那到底又高明在哪里?

看看民进党是多么嘲笑前总统马英九2008年的消费券,说是发生「替代消费」效果,民众7成消费拿去原先日常消费支出,乘数效应没出来,对GDP贡献度只有0.28%等等,结论就是死都不愿重蹈覆辙发消费券。

问题是,从酷碰券变成振兴券,今天又改名三倍券,看似政府以「2000元」勾出民众的「1000元」,多创造消费。可是试问,民众自掏腰包付了1000元,那么这3000元到底是会拿来买原本没有预期买的东西,还是同样花在本就会用的生活用品,或是预计消费项目

或许可以问问身边的人怎么用这笔钱,目前各种声音都有出来,有家庭表示刚好想换液晶电视,刚好拿三倍券来抵用。有的年轻人则说使用信用卡可能会多刷一些,也有开车族说会拿来加油、上馆子等等。

可以想见,是会有人花比券额3000元多,但比较多比例恐怕还是难以避免使用在日常支出。要说乘数效果不能说没有,但想达到政府宣传的3倍,可能要打个折扣,更遑论可带动的GDP贡献。

毕竟三倍券无法回避跟消费券同样的问题,就是「替代消费」效应出现。如此想来,马英九何必白白被骂,而执政党还更绕了一大圈,搞了更多行政成本

其实疫情带来的内需低迷,需要只是消费信心的一盏明灯。一开始就不该太计较「替代消费」成效,只要让民众觉得多出一笔横财可用,大家开开心心去花钱,那种社会的消费信心与愉快气氛,就已是振兴经济的最好帮助,何苦上演一出政治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