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滨伯教会我们 珍惜每粒稻谷
汪道涵之子汪致重撰文悼念无米乐昆滨伯。图为2013年5月汪致重(右二)来台,与昆滨伯(左二)一起赤脚下田。(本报资料照片)
「耄耋之年如顽童,赤足戏耍水田中;一生光明无米乐,永远楷模心长存。」
昆滨伯,我们想念您。
2月20日晚,我得到台北友人发过来的消息,昆滨伯辞世了。 一部2005年获奖的纪录片使人们开始为台湾农民而感动。「无米乐」这三个字由此成为了台南市后壁乡(2010年12月25日后改制为「区」)的代名(词)。
看无米乐 为台湾农民感动
第一次听到「无米乐」这个名字,是在2010年我与夫人首次到台湾访问。去屏东凭吊辜振甫老先生之后,朋友向我提到了台南后壁乡的无米乐。刚开始没有听懂,解释说台南的老农敬天畏地,爱人惜物,知足常乐。回到上海我在网上看了这部纪录片。这部片子的感人,远超过了听起来简单的大道理。让我这个对台湾人而言的外乡人心中存下了这个念头:我一定要去看看这块土地,看看「无米乐」中令人尊敬的老伯们。
2013年到台北参加活动,在廖正豪先生的指引下,我们如愿以偿到了后壁乡。
令人难忘的,是和昆滨伯、煌明伯、文林伯一起赤脚下田。在台南后壁乡水田中戏耍的亲密无间,让我又回到了年轻时代在内蒙的插队务农。地方一南一北,两地老伯们都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心中「无米乐」的乐天知命,这个感觉是活生生的,是真实的。
2013到访 田中戏耍见真情
后壁乡的水田里泥地溜滑,为了能够让我站稳,昆滨伯使劲抓住我,把我的腿抬起来,看看脚底板上是不是真的留下了后壁乡的泥土。
心中充满着快乐与知足,这不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梦寐以求的吗?老伯们教会我们,怎样去珍惜生命,珍惜自然,珍惜我们身边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粒稻谷。
「插秧的时候下田了,收割的时候你也一定要来!」昆滨伯和我约定好的稻谷收割时间,我却因为不能拿到入台签而与老伯们失约。几次试图和机场沟通,和航空公司沟通,都被告知无法通融。只好悻悻离开机场。到了开镰时间了,电话声中传来后壁乡收割仪式的热闹。我只能对着话筒喊出我的心里话,祝贺后壁的大丰收,祝愿老伯们身体健康,祝愿后壁的乡亲们快乐幸福!这将是我一生中的遗憾,因为我没有兑现向台南农民老伯们的承诺。
那年秋天,郑文灿先生从后壁乡带到上海300盒珍贵的「无米乐」大米送给我。精致的木盒上有老人们和我在水田里翘脚验泥的照片,还有昆滨伯的亲手签名。老伯让我送米给我在北京和上海的友人们,让他们都尝尝台湾老农们的「无米乐」大米是多么香甜可口。
禁止赴台 满满思念与遗憾
2015年,我正式得到台北的官方文件,我被「禁足」台湾了。原因是我多次去后壁乡而没有提前申报。这个荒唐的原因,让我的心流泪。我只是想去看望台南后壁的老伯们,是想再去感觉那片水田里溜滑的泥土……。
去年得知昆滨老伯身体不适,特请台南友人代我前往后壁问候。我知道老人年事已高,但是如此乐天知命的老人,一定能够早日康复。我一直希望能够在疫情之后,今年或者明年,如果被「解禁」了,再到台南后壁乡看望老人们,他们已经上年纪了,比我年长二十多岁,我这个老「后生」应该去看望他们,行礼问安,执手叙情……。
2021年,还在假日期间,2月20日晚,我得到台北友人发过来的消息,昆滨伯辞世了。当晚,我流泪了。事出突然,更由于上述原因,我无法申请去向昆滨伯告别。只能烦请台南的朋友代我上香,在老伯灵前磕头致礼。
无论如何,我还是想到后壁乡菁寮去看望老伯,再看看那间挂满了「冠军米」奖状的沿街木屋,看看我们曾经执手的那个地方。昆滨老伯,你还好吗?我们想念您……。
2021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