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识」的来龙去脉和前世今生

作者/天狐行空大陆,媒体人)

站在空中观两岸 抛开颜色看历史

最近,从2015年5月7日起,台湾政界、学术界和新闻界掀起了一场「九二共识」大论战,两岸学者纷纷加入,争论的双方各执一词,好不热闹。起因是马英九5月7日出席「两岸互动与交流--历史时光回廊特展」开幕典礼时把登辉、蔡英文等拉了出来引发的,据说还在台中的一场两岸学者研讨会上发生罕见的「面对面的激烈争论」,「碰出了火花」。

为什么一段并不遥远的历史却引发如此持续不断的激烈争议?窃以为,原因就在于两岸的蓝绿红学者们都是从自己的角度诠释上世纪90年代的那段历史,结果必然是瞎子摸象,远离了客观。

本文试图从一个纯民间独立学者的角度,跳出蓝绿红的窠臼,拨开历史的迷雾,用证据和事实,探寻和还原这段历史的真相。

我们不妨来梳理和了解一下「九二共识」的来龙去脉——

「两蒋时代」台湾对中共采取的是「不接触、不妥协、不谈判」的「三不政策」。1987年,蒋经国刚开放台湾人赴陆探亲,第二年就去世了。李登辉继任总统

1988年1月,李登辉开始执政,4月即以通邮为起点全面开放两岸交流,掀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开启了两岸统一协商步伐——

中国的苦难应该早日结束,中国的领土应该早日统一。」李登辉在演讲中说。并派密使在日本与大陆方面的有关人士进行了接触。

1990年4月,李登辉又派密使——南怀瑾的弟子张尚德——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寻求与前上海市长汪道涵的接触,并进行了私下会谈,从而撬开了两岸沟通的大门,开启了两岸统一的进程。这次上海会面之后,两岸加快了名为民间、实为官方的交往步伐。

1990年10月7日,李登辉成立「国家统一委员会」并亲任主委,同年11月21日又成立名为民间、实为官方的「海基会」;大陆也积极跟进,并于第二年的12月16日对应成立了「海协会」,会长就是汪道涵。

1991年2月23日,李登辉马不停蹄,亲自领导制定了《国家统一纲领》,提出「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国」的统一主张,并在《国家统一纲领》中列明了统一的方式、步骤和目标。全文如下——

《国家统一纲领》

中华民国八十年二月廿三日(1991-2-23)国家统一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民国八十年三月十四日(1991-3-14)行政院第二二二三次会议通过

壹、前言

中国的统一,在谋求国家的富强与民族长远的发展,也是海内外中国人共同的愿望。海峡两岸应在理性、和平、对等、互惠的前提,经过适当时期的坦诚交流、合作、协商,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共识,共同重建一个统一的中国。基此认识,特制订本纲领,务期海内外全体中国人同心协力,共图贯彻。

贰、目标

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国。

参、原则

1. 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促成国家的统一,应是中国人共同的责任。2. 中国的统一,应以全民的福祉为依归,而不是党派之争。3. 中国的统一,应以发扬中华文化,维护人性尊严,保障基本人权,实践民主法治为宗旨。4. 中国的统一,其时机与方式,首应尊重台湾地区人民的权益并维护其安全与福祉,在理性、和平、对等、互惠的原则下,分阶段逐步达成。

肆、进程

一、近程——交流互惠阶段

1. 以交流促进了解,以互惠化解敌意;在交流中不危及对方的安全与安定,在互惠中不否定对方为政治实体,以建立良性互动关系。2. 建立两岸交流秩序,制订交流规范,设立仲介机构,以维护两岸人民权益;逐步放宽各项限制,扩大两岸民间交流,以促进双方社会繁荣。3. 在国家统一的目标下,为增进两岸人民福祉:大陆地区应积极推动经济改革,逐步开放舆论,实行民主法治;台湾地区则应加速宪政改革,推动国家建设,建立均富社会。4. 两岸应摒除敌对状态,并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在国际间相互尊重,互不排斥,以利进入互信合作阶段。

二、中程——互信合作阶段

1. 两岸应建立对等的官方沟通管道。2. 开放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共同开发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并逐步向其他地区推展,以缩短两岸人民生活差距。3. 两岸应协力互助,参加国际组织与活动。4. 推动两岸高层人士互访,以创造协商统一的有利条件。

三、远端——协商统一阶段

成立两岸统一协商机构,依据两岸人民意愿,秉持政治民主、经济自由、社会公平及军队国家化原则,共商统一大业,研订宪政体制,以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国。

1991年4月28日,台湾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陈长文访问北京,并于次日与大陆国台办副主任唐树备会谈。

1991年5月1日,李登辉宣布废除1948年5月10日国会颁布的《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并宣布结束长达45年的内战状态。这也意味着民国政府开始承认中共政府的合法性,不再称之为「叛乱团体」,意在为两岸两个政府的对等谈判奠定法律基础

1991年11月3日至11月7日,陈长文再赴北京与唐树备举行商谈。

1991年12月16日,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在北京成立,由前上海市长汪道涵为会长,并受中共中央台办及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的指导。由此,两岸政府以「海基会」与「海协会」会谈的形式,继续进行商谈与交流。

雄心勃勃的李登辉马不停蹄、紧锣密鼓地主导着两岸的统一进程和步伐,中共也在跟进,显示出李登辉当时对两岸统一的信心和紧迫感,也难怪他在台湾有了除「民主先生」之外的另外一个雅号:「急统总统」。是赞誉,还是揶揄?应该是兼而有之吧?

但接下来的形势发展显然给这位「急统总统」兜头泼了一盆冷水。

1992年3月22日至3月27日,海基会许惠佑等6人再赴北京,进行第一次工作性商谈。「『一个中国』的表述问题」提上了台面。大陆海协会拒不表述「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却一再要求台湾方面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并以此作为继续协商的条件。

唐树备在与海基会代表团会谈时首先提出了两岸交往的「五点原则」(又称「唐五条」),重点是在处理海峡两岸交往事务中,应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唐树备:「所以一定要把这个原则定下来,否则的话我们很难接触。」(凤凰卫视2014年6月17日《凤凰大视野》)

台湾谈判代表开始没明白其用意,所以坚持让中共代表澄清「一个中国」的涵义。中共方面坚持不澄清,说只要表明「坚持一个中国」的态度就行了。

台湾海基会副秘书长李庆平:「第一条是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那不要谈它,我们也承认啊,但是,我们说,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大陆也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我们《国统纲领》里面讲的。但是为 什么大陆一定要我们在所有的协议之前都要强调一个中国的原则,我们就要注意一下了。后来我们一发现,不得了!因为大陆的官方有对一个中国的原则有它的解释文的,就是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领土不可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也是联合国唯一合法的代表。如果台湾还没有谈判,先承认了这个 样子的一个原则,这个内涵是这样子的话,请问这是不是投降啊?」(凤凰卫视2014年6月17日《凤凰大视野》)

于是,一方让澄清涵义,另一方让只表明态度,双方各不相让,出现分歧,但都表明继续协商。

1992年7月16日,为了促进两岸民间交流,在李登辉推动下,立法院通过《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

1992年8月1日,在中共方面拒不清楚表述「一个中国原则」具体涵义的情况下,李登辉主持「国家统一委员会」,讨论通过了台方《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的决议。原文如下:

《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

国家统一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日期:民国八十一年八月一日(1992年8月1日)

一、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双方所赋予之涵义有所不同。中共当局认为「一个中国」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来统一以后,台湾将成为其辖下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我方则认为「一个中国」应指一九一二年成立迄今之中华民国,其主权及于整个中国,但目前之治权,则仅及于台澎金马。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

二、民国三十八年(西元一九四九年)起,中国处于暂时分裂之状态,由两个政治实体,分治海峡两岸,乃为客观之事实,任何谋求统一之主张,不能忽视此一事实之存在。

三、中华民国政府为求民族之发展、国家之富强与人民之福祉,已订定「国家统一纲领」,积极谋取共识,开展统一步伐;深盼大陆当局,亦能实事求是,以务实的态度捐弃成见,共同合作,为建立自由、民主、均富的一个中国而贡献智慧与力量。

1992年10月26日至10月30日,台湾海基会许惠佑与大陆海协会周宁继续在香港举行两会第二次工作性商谈,这就是后来产生「九二共识」的九二香港会谈。3天的谈判又卡在了「『一个中国』的表述问题」上。

在3天的谈判中,双方就「『一个中国』的表述问题」先后交手四个回合——

第一回合,周宁首先提出「一个中国」问题,许惠佑以事务性协商不涉及政治为由拒绝。

第二回合,周宁再提出「一个中国」问题,许惠佑让周宁澄清「一个中国」的涵义,周宁以「事务性协商只要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不讨论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为由拒绝。

第三回合,双方各自提出五个书面表述「一个中国」的方案,双方各自拒绝接受对方的方案。双方表述方案抄录如下——

大陆的方案:

1、海峡两岸文书使用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2、海峡两岸文书使用问题是中国的事务。3、海峡两岸文书使用问题是中国的事务。考虑到海峡两岸存在不同的制度(或称国家尚未完全统一)的现实,这类事务具有特殊性…4、在海峡两岸共同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对两岸公证文书使用(或其它商谈事务)加以妥善解决。5、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中国公证员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依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的共识。

台湾的方案:

1、双方本着「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的原则。

2、双方本着「谋求一个民主、自由、均富、统一的中国,两岸事务本是中国人的事务」的原则。

3、鉴于海峡两岸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在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均认为必须就文书查证(或其它商谈事项)加以妥善解决。

4、双方本着「为谋求一个和平、民主、统一的中国的原则」。

5、双方本着「谋求两岸和平、民主、统一」的原则。

第四回合,为缩小分歧,台湾海基会代表提出三项修改表述方案,并建议如不能达成协议,可各自口头表述。

台湾海基会代表提出的三项修正表述方案是:

1、鉴于中国仍处于暂时分裂之状态,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由于两岸民间交流日益频繁,为保障两岸人民权益,对于文书查证应加以妥善解决。

2、海峡两岸文书查证问题是两岸中国人间的事务。

3、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惟鉴于两岸民间交流日益频繁,为保障两岸人民权益,对于文书查证,应加以妥善解决。

1992年10月30日,大陆海协会代表以无权决定是否接受口头表述为由退出谈判,不辞而别,返回北京。谈判破裂。台湾海基会代表却仍然留在香港希望继续商谈,一直停留到11月5日深夜商谈无望才离港返台。(整理者感言:等了6天啊,可见其诚意!)

1992年10月31日,台湾陆委会副主委马英九发表谈话:「在'一个中国'的原则问题上,中共如果想用模糊的概念把我们吃掉,我们是绝对不能接受的,我方不能接受不加注说明的「一个中国」原则。」

1992年11月6日,台湾谈判代表返台后陆委会副主委马英九又在《中央日报》上指出:「商谈功亏一篑的原因有四:…2、大陆海协会既然派员赴港进行商谈,理应在上述议题得到具体结果之后再行离港,海协会代表却不顾海基会继续商谈的要求迳行返回大陆…海协会明知双方就有关『一个中国』的表述问题并无交集,却对外一再扬言双方已获得共识。这种言不顾行、行不顾言的作风,错失达成协议的良机。」

1992年10月31日,香港商谈破裂后,许惠祐代表台湾海基会提出了第八方案: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含义,认知各有不同。

1992年11月16日,大陆「海协会」致函台湾「海基会」:10月28日—30日…在这次(香港)工作性商谈中,贵会代表 建议在相互谅解的前提下,采用贵我两会各自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并提出具体表述内容(见附件)…我们注意到,许惠佑先生于11月1日公开发表书面声明,表达了与上述建议一致的态度。11月3日贵会来函正式通知我会,表示已征得台湾有关方面的同意,「以口头声明方式各自表达」我会充分尊重并接受 贵会的建议,并已于11月3日电话告知陈荣杰先生…

台湾「海基会」没有复函,而是由副秘书长李庆平用召开记者招待会的方式表达立场,他讲了 两点:第一:大陆海协会11月16号给海基会的信尊重并接受海基会的建议,以口头声明的方式来表达一个中国的原则,我方表示欢迎。第二:我方的一个中国原 则已经在香港的会谈说明得非常清楚了,因此不必双方约好在台北跟北京同时发表。

1993年4月27日至4月29日,「两会」会长在新加坡举行第一次汪辜会谈。经过连续3天密集协商,双方在1993年4月29日上午签署4项事务性协定。

1993年9月1日,中共国台办发表了第一个两岸问题白皮书《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白皮书(2000年2月1日又发表了第二个白皮书《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1993年的第一个白皮书强调的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白皮书明确指出,「一个中国」就是中共政府。中华民国被否定,从而也就失去了「对等谈判」的资格。两岸「对等协商」的大门被关闭。

1994年3月31日,发生「千岛湖事件」,对两岸关系产生了巨大冲击。而之后的处理方式更是惹恼了台湾人。而在官方,除陆委会表达不满外,总统李登辉和行政院长连战也进行了指责。

「白皮书」和「千岛湖事件」加剧了两岸的对立(1994年4月份的民调显示,台湾民众支援独立的比例首次超过了支持统一的比例)。在此背景下,1995年6月9日,李登辉应母校邀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校友会上发表《民之所欲,长在我心》演讲,其中多次提到「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在台湾」「在台湾的中华民国」和「台湾经验」,显然是对导致香港谈判破裂的「一个中国」涵义的一种回应和宣示——宣示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 他在演讲中说,「在台湾的中华民国」不流血的民主转型「展现了卓着的独特性,可以说是在『经济奇迹』之外,塑造了成功的『政治奇迹』」还引经据典说,「早 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的古书《尚书》就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说法,我本人服务公职的准则,也就是『民之所欲,长在我心』!」「台湾经验」证明「儒家 的民本精神与现代民主理念毫不冲突」「此一经验已经得到国际社会充分的肯定,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镜的典范」。强调「主权在民」:「本人从政以来,始 终以民众的需要及意愿,作为施政的明灯。本人也很诚意地希望,大陆的领导人士,未来也会接受如此的指引,因为我们在台湾的成就很显然的能够帮助中国大陆经 济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我曾一再呼吁北平领导当局放弃意识形态的对立,为两岸中国人开启和平竞争与统一的新时代。只有『双赢』的政策,才能维护中华民族的最佳利益,也只有互相尊重,才能逐渐达成中国统一在民主、自由和均富制度下的目标。」

中共对李登辉的这个演讲表达了强烈不满,首次把这位「急统总统」定性为「台独」和「变相台独」,把这个演讲也定性为「台独演讲」,除了央视连番批判轰炸外,人民日报和新华社还联合发表了3篇社论进行批判,重点对李登辉在演讲中提到的「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在台湾」「在台湾的中华民国」「主权在民」「国际地位」等说法进行了愤怒的指责和批判。

1995年6月16日,大陆海协会致函海基会,宣布中止了两岸谈判。两岸关系变得紧张。

(整理者感言:客观地说,从台湾方面来讲,在两岸因「一个中国」涵义分歧而导致谈判破裂、中共仍在宣扬「一中」就是中共、中共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的情况 下,李登辉在国际场合高调重复提到「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在台湾」和「在台湾的中华民国」,其实也是一种不得已之举。很明显,他既是在向中共喊话正视 现实和历史事实,也是在两岸内部协商失败后向世界宣示中华民国存在之事实,意在「以正视听」,否则现在台湾连「九二共识」都不用谈了。显示出这是一种明智 之举,是李登辉的一种高超的智慧。也许有人会说,自家内部的事自家商量,再怎么着也不能捅到外面,让内部问题「国际化」。但这显然是争议双方中强势一方的 想法。)

事已至此,既然两岸不能携手前行,就只能兄弟过河、各自努力了。李登辉之后的作为似乎在说:对不起,你想摸石头就摸吧,小弟俺先过桥去了。

1996年3月,台湾举行第一次总统直选。3月18日到25日,中共在台湾海峡进行了为期一星期的三军联合实弹演习,两岸关系急转直下。中共军演激发了台湾人的投票热情,他们似乎毫不惧怕,在导弹轰鸣声中纷纷出来投票,李登辉高票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九任总统。

1996年5月20日,李登辉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9任总统。他在就职演说中说:「今天,2130万同胞正式迈进『主权在民』的新时代。今天,在台湾的我们,以无比的骄傲与自信,坚定地告诉全世界:我们已经成功地站上民主兴革的高峰,且将屹立不摇!我们已经清楚地证明中国人有能力施行民主制度,运用民主政治!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苦难的国家,先是外患不断,而后,50年来又因意识形态的不同,造成『中国人打中国人』的悲剧,积累了同胞手足间的对立与仇恨。登辉一向主张,在迈进21世纪的前夕,海峡双方都应致力结束历史的悲剧,开创『中国人帮中国人』的新局。因此,6年来…我们无时不以积极主动的作为、务实双赢的思考,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国家统一大业。但是,由于中共始终无视于中华民国在台澎金马地区存在的事实,致使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时生波折。去年以来,为了反对民主,中共对登辉个人发动一波又一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诬蔑,但是登辉忍辱负重,不予理会。因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解决不了累积50年的历史问题。中华民国本来就是一个主权国家。海峡两岸没有民族与文化认同问题,有的只是制度与生活方式之争。在这里,我们根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采行所谓『台独』的路线。40多年来,海峡两岸因为历史因素而隔海分治,乃是事实;但是海峡双方都以追求国家统一为目标,也是事实。两岸唯有面对这些事实,以最大的诚意与耐心进行对谈沟通,化异求同,才能真正解决国家统一的问题,谋求中华民族的共同福祉。今天,登辉要郑重呼吁:海峡两岸,都应该正视处理结束敌对状态这项重大问题,以便为追求国家统一的历史大业,作出关键性的贡献!全国同胞们:今天我们在台湾实现了中国人的梦想!我们相信,同样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在台湾做得到的,在中国大陆也可以做到。因此,我们愿意以建设的经验,导引中国大陆发展的方向,以进步的成果协助大陆亿万同胞改善生活福祉,进而集合两岸中国人之力,共谋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登辉深信,在21世纪,中国人必能完成和平统一的历史大业!」

虽然两岸关系紧张,协商中断,但台湾方面并没有放弃。

1997年4月22日,在台湾海基会的努力下,「两会」在北京恢复协商,并促成了之后的辜振甫访问北京,举行第二次汪辜会谈并会见大陆领导人。但此次协商分歧更大。

1997年11月7日和1998年1月19日,台湾「海基会」两次主动致函大陆「海协会」,敦促两岸在「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基础上恢复两会协商,同时提出两岸协商结束敌对状态,缔结和平条约的主张。

1998年1月26日,大陆「海协会」秘书长唐树备发表谈话,回应说:台湾方面所谓「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说法是不合实际的。两会在l992年达成的共识是:两会在事务性商谈中只要承认海峡两岸都是一个中国就可以了,不去讨论一个中国的政治内涵。

1998年2月24日,大陆「海协会」复函台湾「海基会」:「我会一贯主张应进行两岸政治谈判以为真正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创造条件。我会愿意接受有关方面授权,与贵会协商两岸政治谈判的程式性事宜,并随之着手安排重开经济性、事务性议题商谈。」

1998年10月14日,辜振甫率团访问大陆,再次达成四项加强对话、恢复协商的共识。这就是第二次汪辜会谈。

1999年6月27至29日,两会在北京商谈,就落实四项共识交换了意见,并就汪道涵9月中旬或10月初访台达成初步共识。

1999年7月9日,李登辉接受德国自由之声记者采访,借机澄清了大陆与台湾的定位,主要谈了两点:一是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的国家,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是「特殊国与国关系」,而非「合法政府」与「叛乱团体」或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二是坚决拒绝大陆「一国两制」的构想,追求民主统一,以台湾「自由、民主、均富」的经验统一中国。

1999年7月9日李登辉接受德国之声电台记者采访原文摘录:「我要就历史及法律两方面来答复。中共当局不顾两岸分权、分治的事实,持续对我们进行武力恫吓,的确是两岸关系无法获得根本改善的主要原因…1991年修宪以 来,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乱团体,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一个中国的内部关系…面对台海两 岸的情势发展,我们将持续慎重推动两岸间的交流,积极促成彼此对话与协商…解决两岸问题不能仅从统一或独立的观点来探讨,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制度的不同。从制度上的统合,逐步推演到政治上的统合,才是最自然、也是最符合中国人福祉的选择。因此,我们也希望中共当局能早日进行民主改革,为民主统一创造更 有利条件,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1999年7月10月,辜振甫发表谈话,称两岸之现实就是存在「两个对等的政治实体」,应将两岸会谈升级为国与国会谈。

1999年7月12日,汪道涵要求辜振甫澄清他的谈话。

1999年7月30日,台湾海基会以「辜董事长谈话稿」的形式书面寄给大陆海协会,并表示「特殊国与国关系」是台湾方面对「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表述现式,「特殊关系」的说法是为了奠定两岸对等的基础,以提升对话的层次,是我们追求中国未来在民主、自由、均富下统一的既定政策。

1999年7月31日,大陆海协会致电海基会:「贵会今日(7月30日)下午2:00来函及『谈话稿』,严重违背了1992年贵我两会关于『海峡两岸均坚 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我会不予接收,现予退回。」并以海协会负责人谈会方式指责辜振甫别有用心地将1992年两会达成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 则」的口头共识歪曲为「一个中国口头上各自表述」,是枉费心机。

随后,大陆海协会又一次单方宣布中止了两会协商。两岸关系持续恶化,汪道涵九、十月间的访台计划泡汤,第三次拟议中的汪辜会谈也因此流产。

2000年2月1日,中共又发表了第二个白皮书《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除继续批判李登辉的「特殊两国论」外,明确指出「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基石」,重申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什么都可以谈;统一后实行『一国两制』」;「统一后台湾实行高度自治,中央政府不派军队和行政人员驻台」…

2000年3月20日,台湾首次政党轮替,陈水扁上台。面对持续恶化的两岸形势和中共抛出的白皮书,台湾的新政府也在积极寻求对策。

2000年4月28日,马政府前国安会秘书长苏起为陈水扁发明「九二共识」一词作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同义词,建议陈水扁以其模糊性继续与中共进行交往,但陈水扁认为不符合历史事实,没有采纳(苏起2013年7月25日在民进党华山会议上说,他2000年给阿扁发明「九二共识」是希望让民共两党能继续沟通和解,从而保护台湾的利益。没想到竟然是中共接受但民进党不接受,而且被痛骂多年、越骂越有名…http://www.my-formosa.com/article.aspx?cid=5&id=45502&bsh_bid=264499767 )

2000年5月20日,陈水扁在总统就职典礼上发表「未来一个中国」的主张:「海峡两岸人民源自于相同的血缘、文化和历史背景,我们相信双方的领导人一定有足够的智慧与创意,秉持民主对等的原则,在既有的基础之上,以善意营造合作的条件,共同来处理未来「一个中国」的问题。」之后又发表「四不一没有」主张,以应对中共的白皮书。但中共并不买帐。此后两岸关系持续恶化,险些发生第二次台海危机。

2005年1月3日,汪辜会谈的两位主角之一辜振甫去世。12月24日汪道涵又去世。两岸交流的管道中断。

2005年4月26日,连战访问大陆,开始8天7夜的「破冰之旅」,期间又把苏起在2000年4月发明的「九二共识」拿了出来。中共乘机接受了「九二共识」并将其作为两岸交流的基础。

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至今,也继续延用「九二共识」与中共进行交往,并且双方都把它作为「两岸交流的基础和前提」。(整理者感言:哈哈,不知马总统是忘了自己1992年的两次公开谈话,还是故意附和对岸玩模糊游戏?如此自搧嘴巴,作为总统情何以堪?诚信和严肃性又何在?)

以上就是「九二共识」的来龙去脉。但由于无任何书面文字证明,且当年直接授权谈判或涉入处理的当事人,如中华民国总统李登辉、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主委黄昆辉、副主委马英九、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 、秘书长陈荣杰、法律服务处长许惠佑等人均先后否认过曾有此共识的存在。至今,台湾各界对九二香港会谈是否有所谓「九二共识」的争议仍在继续。

2014年7月27日,93岁的李登辉接受BBC记者采访,再度谈到「两岸统一的先决条件」。他在回答BBC记者提问时说:「中共一直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这是有问题的…国家要统一,需要有一些先决条件——只有当大陆实现了民主化、自由化、宗教自由及军队国家化后,台湾才能与大陆谈统一的问题。只是觉得大陆要成为一个民主国家,目前来看仍然遥遥无期。」http://t.cn/8sGHomk

2015年5月14日上午,马英九又出席陆委会两岸关系研讨会时强调,「李前总统主持国家统一委员会全体会议的时候,就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达成决议…这是李前总统亲自裁示的决议,也是他对两岸关系的重要贡献…」http://news.ftv.com.tw/NewsContent.aspx?ntype=class&sno=2015514P03M1

以上就是「九二共识」的来龙去脉和前世今生。不知您看过之后有何感想?

●作者天狐行空,现居大陆,媒体人。本资料在整理过程中参阅了好友「三百门渔夫」先生的《台湾系列》1-15(http://sanbaimen.blog.hexun.com ),特此声明,并深表谢忱和敬意;他的新浪微博:@三百门渔夫的微博所用图片均来自视频截图或网路,一并致谢。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网友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