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7暑·秋|“孔乙己文学”盛行,个体如何摆脱现实困境?
前段时间,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忽然被热议。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们用孔乙己自比:“学历不仅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是脱不下的长衫。”这不仅是年轻人的自嘲,也体现着就业市场的低迷、个人难以逃脱内卷环境的焦虑。
眼下的生活已然如此,那孩子未来要如何应对呢?成长过程中要怎样构建稳固的价值体系、培养底层能力,才足以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呢?
C计划为7~9年级的孩子开发的 ,暑期思辨阅读课到秋季思辨说理课,阅读9本经典书,包含24个课时,主题涉及人性欲望、多元家庭、职业伦理、身份认同、时代命运、教育哲学、自我发展、人际交往、生命意义、科技伦理、传统文化、论证技巧。
通过阅读9本经典书,带着孩子从自我、他人和社会三个角度,学习情节分析、复杂人物分析、主旨分析等阅读技巧;学习论证说理表达、创意表达、书信表达、情感表达等写作与表达技巧;探讨欲望、多元文化、身份认同、职业伦理、个人发展、原生家庭等主题。
很多家长都觉得初中生很忙,阅读对他们来说是一件相对不重要的事情,应该减少阅读时间。
但我们认为,阅读对于初中生非常重要的。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阅读输入
输入很重要,一方面,孩子生活经验不足,通过阅读输入是扩大知识面,思考复杂问题的主要方式,而学校课本的阅读量是不够的;另一方面,初中阶段阅读素材的经典性、丰富度和深度都将比小学更加进阶。
经典性方面,初中生已经具备阅读一些大部头名著的能力,在此时选择合适的书籍开始他们的名著之旅是非常适合的。在L7的暑期课程中,我们选择了《高老头》,这本古典名著是巴尔扎克的重要作品之一。虽然篇幅不长,但其中的人物关系刻画、心理描写手法和探讨的主题都非常经典。
丰富度方面,文学作品可以涉及更多类型,例如意识流小说,非虚构作品还可以涵盖政策文件、研究报告、报告文学等。
深度方面,适合初中的阅读主题更多元,跨不同学科,可对人性和社会有更深入的探讨。例如我这次选择的非虚构作品《我在伊朗长大》,通过阅读在伊朗1980年代成长的女孩记述的身边事物,了解异国的文化、政治、历史,探究他们对于文化的认同和在极权政府下的选择空间,对初中生以批判性的视角看到社会问题有非常大的帮助。
2.青春期
初中是孩子进入青春期的开始,是自我探索的关键时期,也是为成年作准备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有诸多困扰,通过阅读和围绕书籍主题的讨论,我们能够对孩子的困扰进行回应。
3.推理能力
初中是推理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有着更大的潜力去学习如何理解复杂问题。小学阶段,我们的课程希望能带他们入门论证,在中学阶段则要逐步帮助他们学习用三个标准评价论证,提出高质量问题,在不同话题中综合应用。
推理能力、论证说理能力,对回应应试的简答题和议论文写作也至关重要。而在生活中,孩子们需要运用推理能力优化决策和解决问题。此外,在面对公共议题和复杂问题时,推理能力能带孩子们深入分析和理解复杂问题,这种深入思考,能帮助人类一起共筑多元、良善、理性的社会。
/ 心动吗?点击上图享受限时优惠 /
学期一 (暑期)
1、怎样才是实现反思的唯一路径?
——《高老头》
《高老头》这本古典名著是巴尔扎克的重要作品之一。我们的课程推荐的是傅雷翻译的版本。
《高老头》的主角,一个老头,住在一幢底层社会的公寓楼里。这幢公寓楼里生活着三教九流、各式各样的人。高老头在大革命时期,依靠大饥荒成为了暴发户,但后来一步一步地变得穷困潦倒。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个悬念是这本书可读性非常强的原因之一。生活在同一幢楼里还有一名青年拉斯蒂涅,他为了获得权力、达到更高的阶层,不择手段想尽办法。现代社会,很多人为了追求权力、金钱、满足自己的欲望,会想尽各种办法,在拉斯蒂涅身上都能看到投射。
什么是爱?在他临死前,他对拉斯蒂涅讲了一段非常长的经典独白,表达了他对这种爱的反思。如何看待人的欲望,以及人为了权力、金钱和地位付出的各种努力?如何去认识人的虚伪、虚荣?……讨论这样复杂、深刻、有争议的话题,对理解当时的社会和现代社会都有很高的价值。
孩子单独阅读这类名著时,会遇到一些挑战:首先,这是一本古典小说,所处时代是19世纪的法国社会,这对孩子们是比较遥远和陌生的,但很多的古典名著都以这一时期为背景。我们会帮孩子更理解那个时代,也为他们今后阅读其他名著打下基础。
其次,人名长,人物多,关系复杂,大段人物对话和部分心理描写,这都提高了阅读的难度,往往会让很多孩子害怕读大部头名著。我们的很多教学设计会帮助孩子降低阅读门槛,教孩子阅读此类名著的方法。
最后就是基于阅读对话、心理描写以及故事情节去理解背后的主题,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似乎也很有挑战。我们会用两节课分别去关注其中的两个重要主题,金钱如何扭曲了情感和实现理想的有效路径,帮助孩子深挖、多想、多讨论。
经典的古典作品,能够塑造复杂人物关系、探索深刻的主题,我们希望能用《高老头》这本书作为敲门砖,带领孩子们领略它们的魅力。
2、怎样看见人性的光亮?
——《孤单的蓝鹭》
故事的主人公杰夫面对家庭的变故,从孤单、自我封闭、到最终接纳自我,被爱治愈,也更理解了家庭。我们会和孩子们讨论:为什么杰夫会封闭自我、感到孤独?原生家庭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识破以爱之名的操控与欺骗?如何真诚表达爱?
在现在的社会里,原生家庭的困境逐渐被关注。我们期待孩子通过这本书意识到现实的复杂、社会的多元,全面分析问题;而对杰夫经历的反思,也可以帮助孩子们思考如何构建一个良性的亲密关系,培养爱的能力,并避免受到伤害。
3、怎样看待动物和职业?
——《万物有灵且美》
《万物有灵且美》是万物系列的第二本,这套丛书被改编成了英剧《万物生灵》,英剧与原著一同获得了非常高的赞誉。
这本书也是非虚构作品,作者吉米·哈利是生于1916年的一名英国乡村兽医,他原本成长在一个大城市里。在乡村给动物看病的过程中,他要和各种各样的村民打交道,治疗各类动物。
书中一个个小故事不但很有趣,也会帮助我们去反思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反思乡土社会的生活方式,而兽医职业面临的伦理、专业和从业问题,也会帮孩子了解“职业化精神”。
当然,这本书中也有非常多令人触动的场景、生灵描写,读完之后会觉得非常治愈。2022年的世界读书日的活动中,我们就将这本书作为共读书籍之一推荐给了孩子和家长们,希望在疫情困扰的时刻,大家能够从这本书里得到治愈。
4、如何构建身份认同?
——《我在伊朗长大》
《我在伊朗长大》是一本图像小说,是女孩玛赞的一部自传,讲述她从10-24岁的经历。那是1980-1994年,玛赞成长在民主自由的家庭,但经历了战争,以及当时社会中宗教、民族和文化上的各种冲突。
与此同时,她在这段时间经历了青春期的成长,以及出国和回国,她需要找寻身份认同:我是谁,我想成为怎样的人?还要去理解自己对国家的复杂感情。我们会带孩子讨论:该如何看待她做出的各种抉择?面对多元文化,个体如何融入和适应?
通过这本书,我们希望能为孩子打开图像小说的大门;了解伊朗的历史、文化、宗教和政治制度等,也能让他们开展眼界;理解青春期的困境,学习如何做出理性和自主的抉择,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关键之一。
5、怎样看见人性的光亮?
——《棋王》
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的整个背景都是知青上山下乡时期,棋王是其中的第一篇。棋王的主角是一个下棋方面的天才,痴迷于下棋,书中讲了很多他与人下棋的事。但不好的家庭出身,母亲不支持,都给他带来种种困难。
阿城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寻根文学,致力于挖掘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阿城的很多作品选取的角度,就是在文革后重新去看待那段历史。我们也希望借作品帮孩子了解历史,去“寻根”。
阿城的叙事手法非常厉害,文字很动人,作品的可读性很强,但孩子往往难以读出其中的深意。我们会带孩子讨论个人与社会、时代的关系,兴趣与职业的关系。
学期二 (秋季)
升入初中后,时间日益紧张,秋季学期我们针对初中学员设计的思辨说理课,适当降低了阅读量,增加小班互动辩论,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学员的论证说理能力。
6、严师更能出高徒吗?
——《波丽娜》
老师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指引。一些教育哲学秉持的理念是:教育应该是温和的。老师在坚守原则的同时,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给予鼓励和启发,让孩子的心灵得到温柔的滋养。
然而,另一种教育哲学则认为,严师出高徒。哪怕不挨打,但也应该以相对严格的方式对待孩子,避免形成骄纵、懒惰等不良品质,在严苛中锻炼自己的毅力和意志。
哪种教育哲学才是更合理的?相信不同理念,会影响家庭如何选择老师或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如何看待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是否继续坚持学习某个技能……
在根据真人故事改编的图像小说《波丽娜》中,波丽娜就遇到了一位严苛的教师。她对待波丽娜的方式是否会造成她的逆反?老师的教育方式会如何影响波丽娜的成长?
我们会从这本书出发,和学员一起探讨:严苛的老师对个人的成长来说,是一件好事吗?了解基于不同的教育哲学所展开的实践以及具体影响,并思考: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观?
7、应该突出优势还是弥补短板?
——人才观:理解全才偏才背后的个体选择与公共政策
每个孩子面对学业问题,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短板。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更应该弥补自己的短板,还是更应该投入到自己的优势学科中?
思考这个问题的价值,不仅仅是在实际的学习中更好地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回归现实,看到公共政策层面存在的争议:社会更需要怎样的人才?全才?还是专才?
我们会和孩子们一起探讨:怎样的选择对个人发展来说更好?如何理解全才和通才?社会发展更需要哪些能力?我们会补充一些经典的人物报道,看到不同选择给人们带来的改变和思考。
8、朋友总让自己不爽,该不该远离ta?
——友谊观:反思友谊的复杂内涵,探讨交友边界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外界的沟通、和他人的相处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好的友情可以给予我们持续一生的滋养和美好的回忆。
但是,如果朋友总让自己不爽,应该怎么办?例如容易自吹自擂、听不进别人意见、说话带刺伤人、偶尔和同学打架……很多家长可能告诫孩子远离这样的同学,避免受到不良影响;也有些家长苦于自己的孩子有些“严重缺点”,交不到朋友。
我们会和孩子们一起探讨::我们对朋友的期待是什么?该如何进行交友选择?去思考友谊的复杂内涵,探讨交友的边界。
9、活得长还是活得有质量更重要?
——《马克的完美计划》
重病和衰老,是我们每个人一生总会面对的困境,其中一个争议点,是面对有限的生命,活得长久更重要?还是活得有质量更重要?
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活得有质量当然更重要。但在真正面对死亡时却存在现实纠结:当家人得了重病,难道不应该尽全力救治吗?当自己身患绝症,也许化疗会非常辛苦,但当我有一丝生还的可能,我要放弃治疗吗?
《马克的完美计划》就是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书中,身患癌症的男孩马克给自己制定了“完美”的计划,他希望实现热爱登山的爷爷的遗愿,登上“天堂”山,英勇赴死。他会改变自己的想法吗?
我们会从《马克的完美计划》的情节出发,结合描述衰老和绝症的畅销非虚构作品《最好的告别》,和孩子们一起探讨:生命的长度和质量应该如何衡量?有限的时间应该以何种价值观继续生活?探讨死亡,也是在理解不同的价值观,探讨生的意义。
10、应该用基因编辑技术减少人类的疾病和苦难吗?
——《天使时代》
残障、贫困、疾病、衰老……种种问题给数亿人带来重重困扰。如果基因编辑技术能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使用它吗?孩子们生活的未来世界,需要一种怎样的科技伦理观?
在人类身上应用基因编辑是违法的,也被普遍认为是不道德的。2018年至2019年底,中国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及其团队,对一对双胞胎婴儿的胚胎基因进行了编辑,尝试使婴儿对部分艾滋病具备免疫能力。该事件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有质疑者认为,对婴儿基因进行编辑突出了人类的伦理底线,贺本人最终也被判处500万元罚款和三年的有期徒刑。
但这个话题本身更加复杂,有很大空间可以展开深入讨论。在刘慈欣的《天使时代》中,饱经贫困困扰的坦桑尼亚国民,经过基因编辑后可以只依靠树叶,便能维持生存。但这样经过基因编辑过的后代,还算是人类吗?其他国家对于这样的个体充满了敌意,他们最后还能和平共处吗?这些后代又将何去何从?
我们会以《天使时代》作为引子,跟学员一起探讨:基因编辑技术是否应该应用于人体?背后有哪些好处和风险?反思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理解不同的选择背后体现的多元价值。
11、该不该过洋节?
——文化观:反思文化冲突,构建身份认同
“洋节之争”这几年越演越烈。有人认为应该发扬和传承中国文化,抵制洋节,一些高校明令禁止学生过洋节;也有人认为应该拥抱多元,理解不同文化……这个问题背后,涉及到如何理解文化、理解身份认同、理解多元和传统的价值。
深入理解这个问题,在当下社会中尤其重要,会帮孩子反思自我和世界、国家的关系,和传统、现代的关系。
我们会跟学员一起探讨:该如何看待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价值?该如何看待文化冲突?人的身份认同是如何构建的?
/ 心动吗?点击上图享受限时优惠 /
导师是谁?
C计划(C指Critical Thinking),致力于推广批判性思维教育,旨在系统提高儿童和成人的独立思考、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考能力。
C计划已培训过上千名儿童,数万成人和教师,受邀在腾讯、联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大附中、北京育民小学、深圳实验学校等名企和名校进行大量培训。是国内推广批判性思维的专业教育团队。
C计划的导师团队都毕业于国内外名校、有着丰富的儿童教学经验、擅长将思维教学融入读写课程中。
为何不该错过C计划思辨阅读课?
C计划思辨阅读课对标中美英分年龄段学生培养体系,系统训练80多个思维能力点;
选择丰富实用的经典书籍,有效训练独立思考和表达;
重视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让孩子成长为求真、求知、公正和坚毅的独立个体。
在正式课程外,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自主性与进一步锻炼孩子的思辨能力,C计划会在暑期增设学生组织的讨论活动与学生辩论活动。
在学生主持的讨论活动中,孩子们在导师的指导下,设计互动题目、制作PPT,组织同学们一起讨论。
在辩论活动上,从“知识是学习的目的还是工具?”到“不同文化之间有进步落后之分吗?”,孩子们自主选择辩题、搜索信息,在辩论过程中有理有据地捍卫己方立场,也在结束后尝试换位思考,增进理解能力。
/ 过往C计划辩论活动的辩题 /
现在报名L7,即可享受限时最低价!
C计划暑期在线思辨阅读课其他各级别已上线
(可点进公众号了解详情)
点击下图立即选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