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影视文创的现实困境

陈去非

韩国偶像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在亚洲再度掀起热潮,不止中港台华人社会,连日本和东南亚都被这波「韩流」给「覆盖」(cover)了,沦为韩国流行文化殖民地(消费国)。

热潮当然会引起一些话题,其中不免有「韩国能,台湾为什么不能?」

台湾的《流星花园》据说是亚洲偶像剧的「起源」,在那之前,台湾拍摄的《包青天》电视剧曾经风靡港台和东南亚华人社会。这些光荣的史迹,足见台湾人并非向来就是短视兼弱智,但是这二十年来,台湾有哪部连续剧电影,真的走出台湾岛上到国际舞台,并且创造票房佳绩发光发热?别跟我李安的《少年pi》,主角不是、故事不是,那不是真正的台湾电影。

台湾为什么拍不出国际级的电影和可以走得出岛屿的电视连续剧?原因自然很多,我们不妨一个个提出来检讨:

(一)先天不足:市场小,不利的大环境

相较于周边日韩和中国,台湾幅员小,人口属于小型区域,消费市场规模小,广告收益有限,投入大笔资金拍摄电影或制作连续剧,如果单凭内需市场(岛内),则赔本的风险相对较高,所以影视产品必须寻求外销市场挹注,回收投资成本。

部份政府应该出面和周边国家,先就影视产品平形输出入进行协商,再协助业者建立海外行销通路,尤其是托播代理商和播映平台,让国产的影视产品能够走出本岛向海外输出。

(二)后天失调:

(1)开放电视频道,市场过度竞争

以台湾的人口数而言,政府开放频道后,无论电视台和播映频道数量,均出现超饱和现象,使得影视传播业形成「完全竞争市场」。政府的用意是尊市场自由竞争体制,让业者「人人有饭吃」,但现况却是「僧多粥少,人人有饭吃,个个吃不饱」,有限的消费市场和广告收益,被过多的影视公司和播映频道给稀释了。

这部份应由政府出面主导,一方面辅导业者进行合并,以减少业者数量,提升资产和技术质量;一方面建立退场机制,对经营不善(不具竞争力)的业者加以淘汰活辅导转型。

(2)电视台播外来剧,压缩本国戏剧

要求电视台业者以一定比率制播戏剧, 由NCC加以考核,对于未达标准之业者,施以行政处罚(罚锾和撤照等);黄金时段不得播映外来(寒大陆地区)戏剧;并对外来戏剧给以严格的进口配额管制。

(3)提升制作团队专业能力,与国际主流思潮接轨

轮流调训影视业制作人、导演、编剧制作人员,由国内影视科系代训文化部并提供配额给优良制作人员,前往好莱乌等地攻读学位或接受短期训练,让从业人员能汲取新知识和技术,与国际影视主流思潮接轨。

(4)政府出面担保,协助业者融资

对于优秀制作团队拍摄具有国际票房题材的影视作品,文化部除提供业者拍片辅导金及票房奖励金,应考虑协调银行等金融业,给予业者拍片低利融资,事后再由票房收入取回一定比例金额,作为国产影视作品发展基金。

(5)修定税法,鼓励民间企业积极参与投资国产影视作品拍摄,给予扣抵或减免营业税款。

有人说:「台湾的影视产品走不出国门,是因为缺乏具有国际观的制作人、导演和编剧」,本人认为这种观点显然「见树不见林」。我们所面临的困境包括:

缺乏政府有计划的扶植和企业界投注资金,台湾电视台主管短视近利,只想捡现成,进口便宜的外来剧来播出,稳赚广告费,不敢冒风险自制拍电视剧;台湾电影电视制作人和导演找不到拍摄资金,有资金的企业主对影视文创产业不感兴趣,忽视其文化价值。

我得过全台湾奖额最高的剧本奖,作品有八田与一《水色》,鹿窟事件《鹿窟的春天》 ,台籍日本兵《活着回来》、400年前荷兰船医西拉雅公主的异族恋情《安平追想曲》,写科技生化人《替身》和吸血鬼《天堂旅馆》,这些具有文化价值和票房潜力的作品,还有留英美电影硕士出任导演掌镜和年轻充满活力和新观念的制作团队,and so what? 同样还在鸭子划水,为了找到投资金主四处碰壁。

台湾电影目前还停留在新石器时代:《艋舺》、《大尾鲈鳗》和《阵头》等主流电影,通篇充斥三字经秽语和黑社会等暴力低俗剧情,韩国人把黑道杀手拍成感人的《雏菊》,两者间差距恐怕不只一百光年吧?

在可预见的未来,台湾电影依然看不到光明的前景,仍旧摆脱不了「二低一粗」的魔咒:(1)低成本(2)低俗媚俗(3)粗制滥造,如果我们自己缺乏自省能力,不思彻底地脱胎换骨,那么就继续沦为日韩大陆等外来剧的「殖民地」,当人家的店小二吧?

●作者陈去非,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文所硕士,着有长篇小说、电影剧本、电视连续剧本十数种,曾获2010年《电视节目剧本创作奖》长篇首奖,为台湾岛内最高金额奖项。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