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不在自己來!最早的無人商店「泡麵自動販賣機」
自动贩卖机快速便捷,深受民众喜爱,更有泡面业者加入战局抢商机。图/联合报系资料照(1993/02/11 徐世经摄影)
若要说起24小时经营的无人商店,最早就属「自动贩卖机」。自动贩卖机在公共场所、学校里、路口转角贩卖着各式各样的商品。1980年代自动贩卖机广泛出现,甚至还出动警察取缔,其中有一款令人怀念的贩卖机,那就是「泡面自动贩卖机」。
泡面自动贩卖机是爱吃宵夜学生的最爱,特别是冬天的夜里,在学校角落投币买碗杯面,只需要热水就有一碗又香又温暖的汤面,现在想起来,都忍不住想赶紧泡上一碗。然而,现在泡面自动贩卖机设置在学校有食品安全与健康的考量,摆设在骑楼或人行道也时常遭取缔,泡面自动贩卖机在台湾已经成为很少见的风景。
自动贩卖机出现的时代背景要回顾到民国63年,台湾国民的平均所得已突破六百美元,人们的消费需求与能力逐渐提升,但也因为忙碌,生活步调加快,更方便、快速的服务成了销售的重点之一,部分业者开始进口少量自动贩卖机机台试探这项通路的销售能力。
70年代,有鉴于欧美日的快速发展,在71年将自动贩卖机的制造纳入「策略性工业」予以奖励,大同公司就曾设立生产线、准备投入市场。不过在当时,环境却与政策无法互相配合,国内自贩机业推动一度停顿。民国75年以前,自动贩卖机尚未突破一万台,销售产品也只有杯装冷、热饮和罐装饮料。
后来,饮料业者重视行销通路的经营,不少企业投入自动贩卖机市场,像是今日许多饮品大厂:统一、味全、黑松、养乐多及味王等,设置台数大约有5千台,休闲零嘴食品业也更进,直至民国80年4月,自动贩卖机总数量已达到五万台,但还是饮料机台四万台为大宗,其他有泡面、面包、炸薯条、面纸、香烟、报纸等,商品越来越多样化。
台北市新公园内自动贩卖机,提供多样食品供大家选择,有泡面也有热饮等,学生吃的津津有味。(1986/02/25 本报记者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