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蔷/平溪天灯 祈愿与环保共存的智慧
▲新北市长朱立伦题字的天灯冉冉升空,为民众祈福。(图/记者杨佳颖摄)
文/李雅蔷
2014年8月,台北市行天宫取消香炉与供桌,鼓励信众「以道德心香取代线香」、「以虔诚心取代供品」,一场活生生环境保护与文化的零合赛局在行天宫上演,自此,焚烧线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温室效应气体消失在行天宫的上空,而信众焚香拜拜的行为,也在行天宫成为了历史。2015年6月,环保署公布一份研究报告,报告内容指出每年台南盐水蜂炮活动期间,当地的空污浓度超过平常值的10倍,而PM2.5(细悬浮微粒)瞬间浓度甚至曾超标23倍、空气中的重金属浓度如锶、钾、钡和铅增加至背景值的10倍至100倍,谁都没想到,一个传承超过100多年,起源于向关帝圣君祈求平安、驱逐瘟疫的祭典活动,竟然会对当地的空气污染造成如此严重的环保浩劫,一场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的零合赛局在台南盐水上演,只是这次的输家换成了环境保护。上面两个例子,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发生在这个我都自以为各项先进意识,包含环境保护或文化传承都逐渐进步的今天,但讽刺的是,这些「进步」如果代表的是某个价值压倒另一个价值,说穿了只是一种看似进步的原地踏步。环境保护的本质:让生命有了延续的可能环境保护不是一个自然行为,在1960年之前,人类唯一思考的事情只有发展更快的技术、更新的科技,来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我们就像地球上的每一种生物一样,不会为了自己消耗的资源而有ㄧ丝一毫的愧疚,直到1960年代之后,人类意识到不断的消耗自然,最终的结果就是地球的枯竭与人类的灭亡,自此,「环境保护」四个字才开始逐渐被人类重视。50多年后的今天,环境保护这种为了保护自然的不自然行为,越来越能为大家接受,即便是环保意识抬头较晚的台湾,在当前的许多民调都能显示,台湾人民也相当重视环保,甚至一份民间调查中显示,有将近7成的台湾民众不同意为了经济发展,在必要时牺牲环境保护,这是一种从「掠夺」转化到「保护」的观念进步,而这种进步,让生命有了延续的可能。
▲新北市回收天灯办法,还平溪山林原始的面貌。(图/新北市政府提供)
文化传承的本质:让生命有了延续的意义文化,是一种自然的行为,一种在人类基本生理需求被满足后,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累积出来、约定成俗的生活经验与方式,而这种类似于掏金般的层层筛选,注定了文化的价值就如同人类智慧结晶般的宝贵。在台湾,中南部至今仍然保存了「糖塔」这样的祭祀习俗,老师傅将滚烫、熬煮过的白糖,灌入宝塔造型的木头模型,待糖浆冷却后,成型的糖塔在祭祀时会被作为奉献给神明的食物,待祭祀结束之后,将糖塔熬煮成甜汤,分送给亲朋好友,则被视为福气、平安的象征。这种「聚糖为塔,化塔为糖」的过程看似多余,但上面承载的意涵就是「文化」,而将人类生活的智慧结晶-「文化」,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发扬,让我们的生命有了延续的意义,而不仅是复制上一代DNA的单调过程。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赛局的第二条路,平衡与共存正因为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各有其价值,所以当「行天宫禁止焚香拜拜」或「盐水蜂炮造成空污浩劫」这类的事情不断的发生在我们的周遭时,我们是否该开始重新质疑自己所谓的「进步」,其实只是一种名为「取舍」的便宜行事似进步的原地踏步?我们把场景换到平溪天灯节,在这边展现了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共存的最好示范。过往,在平溪开垦的先民利用天灯来报平安,经过将近两百年的演变,「放天灯」已经成为平溪独有的文化传统,而在地方政府有意识的推广下,平溪天灯节已经是中外知名的庆典,CNN在2013年推荐平溪天灯节为「世界52件最值得参与的年度新鲜事」; 国家地理杂志更在2016年更是推荐平溪天灯节为「全球十大冬季旅游首选」,每年平溪天灯节的盛况由此可见一般。但是在施放天灯的过程中,施放后的天灯残骸对当地环境的冲击是一个不断被讨论的议题,而面对这种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的争议,平溪天灯节的主管机关新北市政府并没有选择往「零合」的赛局来靠拢,而是透过细腻的行政方式,让平溪的天灯在冉冉升空时,同时承载了施放者的祈愿与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共存的智慧。平溪天灯节的主管机关新北市,在民国100年特别订定了新北市天灯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将天灯的施放范围划定在平溪师公桥至十分旅游中心与106县道延基隆河沿岸200公尺内;搭配限制天灯的大小与燃料量(12至14张金纸以下),以此确保施放的天灯落地范围不会超过平溪之外;并且与当地商家共同建立回收系统,以每个天灯框架10元、天灯纸1元来回收施放过后的天灯,平均在天灯节过后三天内可以清理完毕,还平溪的山林原始的面貌。结语就像文章一开始所表达的,进步不该是ㄧ个价值压倒另一个价值的零和赛局,这样的思维太线性、也太偷懒,平溪天灯节带给我们一种新的思维模式,虽然这个案例不一定能复制到每一种价值冲突的状况,但它希望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共存与调和的心态却值得借镜,而我们最终,都该在这样的借镜中反思与自我调整,并且不断地向前迈进。
●作者李雅蔷,文字工作者,长期关注政治、经济、环境、文化保护等议题,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 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