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兵,就要不断告别“舒适区”

伴随着钢铁旋翼卷起的阵阵狂风,一支全副武装特战小队跑步跃进机舱麻利整点装具,准备投入战斗……

冬日南国红日初升。战机轰鸣声中,第74集团军某陆航旅与某特战旅联手展开的一场“敌”后机降演练野外紧张进行。虽然是“老搭档”,但此次演练,两支部队官兵感觉分外吃力

寒风阵阵、目标未知、地域陌生视野盲区始终有“一双眼睛”――距离预设机降点不到200米,某特战旅派出的蓝军小队依托山体背面设伏,正默默注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这不,直升机刚放下绳索官兵们就被蓝军小队打了个措手不及。不得已,直升机只好再次拉升,重新选择机降点。

在演练官兵看来,这只是一次高难度的协同演练;但在两个旅指挥员的眼中,这却是一次新的实战化训练探索。近年来,他们两个单位开展协同训练的场地,有的在山间密林,有的在乡间小道,还有的在海岸滩涂。而这一次,他们选择了以前从未尝试过、充满危险的山谷地形。

内行门道。操作杆舵的手接近痉挛,脸上的汗水蒸腾着热气,尽管有些吃不消,某陆航旅一级飞行员郑丹却感觉很过瘾:“在实战中,谁能保证自己不被置于险地?只有平时充分预想,勤加练习,才能在战场上多些胜算。”

某特战旅特种作战三营营长罗昌健同样深有感触:新选的5号场地地势险要,依山设置“敌”火力据点和移动靶,能够有效检验班组战术,大大满足了部队实战化训练需要。

提起协同训练的场地之变,官兵们有说不完的感慨。“我就是这些新‘战场’的见证者。”某陆航旅参谋长中波回忆:以往两个旅多在内场开展机降和伞降训练,训练中双方大多数时候仅仅充当着“航班”和“乘客”的角色。随着改革移防,两个旅营区相近,共同商议在野外开辟了多个新“战场”,牵引部队协同训练不断走深走实。即便眼下正值年终考核季,两家每周依旧拿出大块时间寻找适宜协同训练的新场地,共同制订新的训练计划。

练兵,就要不断告别‘舒适区’。”这种合作,不仅寻找到一个个充满险境危局的新“战场”,更是打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即时交流研练平台。

“刚才机降,透过舷窗,特战小队长张猛打出‘OK’手势,我还以为机舱里有3个人,实际上却是‘人员机降完毕,可以起飞’的意思,迟疑了那么一会儿,差点被击落。”“战事”稍歇,中军帐内,一场“头脑风暴”随即展开,某陆航旅飞行员陈玄刚提醒飞行员和特战队员,一定要加强对旗语手语的规范使用。

“如果在内场,可能不会出现这样的误判。”陈玄刚坦言,由于作战环境陌生,当时自己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观察“敌情”上了,通过在陌生地域开展协同训练,不仅发现了平时不易发现的问题,组织人员集中研讨也更有战味,可以实现案例战法即时共享。

“红色行动,3号方案!”硝烟还未散去,新的“敌情”接踵而至,一道紧急指令从中军帐发出。随即,一架经过改装的某型武装直升机加入“战斗”,成功掩护特战队员实施“斩首行动”。

隆隆战机轰鸣声中,某陆航旅旅长孙焰自豪地说:“近年来,我们依托新训练场开展战法研练,两支部队的协同作战‘默契指数’越来越高,多次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