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校园超连结》我的夏天在大陆过 你呢?

回家应该是所有离乡背井的学子们共同的头等大事;为此,他们花费时间打扫宿舍、整理行囊、打包学校当地的土特产品。即使是不必返乡的本地学生也将保留更多时间给家人,乐享天伦。只是,回家之后做什么呢?跟家人在一起,然后呢?

调研学习求实践

其实,答案不外乎追剧、打电动、出去玩,积极一点的同学还会打工、实习、应考、出国、服务等等。两岸皆然。说到追剧,平时为作业、报告、考试、进度所迫的同学们热衷于陆剧、韩剧、日剧;除了偶像剧、连续剧以外,电影也是不错的选择。说到打电动,无论是电脑或者手机的线上游戏,都是耍废、缓解学期间紧绷神经的速效剂。

不甘宅在家中的人们渴望出外透透气,或是家庭旅游、或是好友揪团、或是万里独行,或在国内、或是出境,或是跟团、或是自由行……「条条大路通桃源」──只要远离学校、远离教授,无处不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人间仙境。有些同学会提早进入职场,借由打工或实习自我锻炼。也有人趁机考汽机车驾照、考各类证照、考各种检定。出国学习者也不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壮游或游学、「有朋自远方来」之各种主题交流夏令营等既是学习具体的知识,也是提升抽象的生存竞争力。此外也不乏下乡服务者:上深山、下偏乡,帮助孤老者、残疾者、资源缺乏者……

看起来,两岸大学生的暑假计划似乎大同小异:大致不出这些活动;差别只在于追哪一部剧,玩什么游戏,去哪里浪,工作内容,考什么试,去哪个国家、哪所学校、交流什么项目,以及在哪个偏乡、针对哪些对象、提供什么帮助。不过,还有一种在大陆大学生中很流行、在台湾却相对少见的活动──调研。

调查研究简称调研。学生有计划地针对社会现状,如经济、生活、教育等,实际深入社会以调查研究,称为「社会实践」;实践结束后还要完成总结报告,才算竟全功。社会实践有出于学生的自愿组织,也有些人参加是为了获得学分。无论如何,深入田野民间的考察都有助于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直接接触社会也能获取产业职场的第一手资料,社会责任感、就业竞争力等也伴随着积极的社会参与而来。

非两岸交流莫属

各色题材都能成为调研的主角:民族文化、网路媒体、历史变迁、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乡村建设……等等不一而足。研究方法也不拘一格:最常见的方法是访谈和问卷调查,但访谈和问卷调查之前的文献回顾、之后的数据分析、思考总结等也不可或缺;此外还有实物采撷、民俗体验等方式。而调研中最重要的过程则莫过于不断修改了!「猜拟-验证-修改」是形成最终定论前必须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

做社会实践、写报告,称为「调研」;如果是做的是自然实验,那就是「科研」了(当然也是要写报告)。这两种都是大陆大学生暑期常见的项目。

两岸大学生的暑假大概就是以上述几种方式度过。然而,最令我心动、也是我投入最多的活动,却不是上述中的任何一项。这项活动比追剧、打电动有意义,出外放风却不仅止于玩乐而已;踏出国门,却不至于远在天边──这样的活动非两岸交流莫属!

近年来,两岸多所大学院校(高中以下也日渐蔓延)在学期间或者寒暑假纷纷举办两岸交流活动,暑假更是其中之最。

暑期的交流短则一周、一旬,长则一个月乃至二个月。内容包括旅游、参访(常是创业基地、孵化器)、讲座、调研、实习,也有支教(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又称义教;通常是由身在东边的志愿者往西边的贫苦学校支援)。有学校组织的,也有私人机构或官方主办的,更有跨部门一起合作的。有台湾大学生赴陆的参访,也有陆生来台的体验,更有兼取台陆学生、促进双方直接而密切交流的营会。

反射动作晒行程

两岸互动由来久矣;国际化的时刻来临以后,两岸的接触已经日益频繁,而且必须日益密切。无论两岸如何看待彼此,都必须赶上交流的脚步。视对方如亲友者,当然愿意促进双方的交流和合作,共创双赢;即便视之如寇雠,也必须借由接触对方而认识、了解对方──「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嘛!

撇开争权夺利的事,单纯就两岸交流本身而言,这项活动就更散发出魅力了。为了促进两岸交流,许多组织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他们规画充实的行程和活动,这些行程和活动借由足够的资金得以实现;而从中受益者,首先就是参与其中的营员。我即因此得以遍访大陆沿海七省市,时而为观光客、时而为老百姓、时而为调查员,大饱皇宫大内、江南水乡、苏州园林之眼福,又饱尝大江南北各地的美食,并且深入当地环境、直接接触当地人。最为可贵的则是因此而结交了四方的英雄豪杰,以及在大陆生活的种种经验和体悟。.

或问曰:「哎,你暑假要干嘛?」我大概会反射动作般地回答:「去大陆啊!然后开始口沫横飞地「晒」即将参加的交流活动和行程。那你呢?(风流/台湾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