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校园超连结》我在高雄 遇上独立书店
还记得在填志愿学校的时候,我在高雄和台中的学校之间犹豫了很久,后来还是决定选择高雄的大学。不仅因为高雄有便利的捷运系统,也因为听说南部的人更加热情。没想到,来到高雄,收获竟然比想像中的还要大。高雄,与你相遇,好幸运。
在纪录片《书店里的影像诗》的影响下,我开始努力寻找影片中提及的独立书店。在高雄,我找到了与历史共存的独立书店:三余书店,并从此喜欢上了这个地方。
在三余书店,我开始接触到台湾的各种独立杂志,并在杂志中开始了解台湾当代年轻人对台湾的理解和看法。台湾的年轻人对于本土文化的关注和行动力很让我敬佩,于是我也期待能走一遍他们的路,感受他们的初心。有一次,我因为在《好温度》杂志里看到了年轻人对即将消失的台中旧建国市场的纪实报导后,便在台中观光的时候特地去了一趟旧建国市场,只为亲眼见它最后一眼,感受当地人对它的情感。
独立书店,主要的特性便是不市场导向与公众参与。三余书店的三楼就时常会有一些免费的讲座。每次碰到感兴趣的主题讲座时,我都会尽量参加。记得有一次是陈文彬导演的电影《此后》宣传活动。在那次讲座中,我开始了解在莫拉克风灾中消失的小林村还有背后那些不幸的故事。导演说,他们拍这个片子是希望让人们能从中看到往生的力量,而不是为那失去的更加悲伤。我想这便是一种台湾精神吧,在苦难中看到光亮并继续勇敢前行。
每次离开书店,我都得带回一些免费取阅的艺文资料才觉得安心,有一种不花任何钱却还赚到了的幸福感。台湾的文艺不是空谈,而是真真切切地在那些人人都可以免费阅读的角落里。
有一阵子我迷上了台剧《一把青》,于是疯狂地想去拍摄地看看。然而在仁爱东村的拍摄地「醒村」里,我找不到剧中熟悉的场景,却看到莫兰蒂台风留下来的种种痕迹。
虽说眷村建筑现在受政府保护和管辖,但在台湾不同地方,眷村建筑受到的「待遇」也大不相同。有些成为艺文场所。例如在全台第一个眷村:黄埔新村,青年可参与「以住代护」计划而免费入住。红门书房的主人彭兰芝从小在小港的眷村里长大,她在父亲去世之后决定回到眷村里开书房,欢迎大家推开红色大门,进入书房里重拾眷村记忆。
然而也有不少眷村成为废墟,甚至等着被拆除,因此一大股眷村建筑保护的社会力量也在日益壮大。
每次在楠梓加工区捷运站月台等捷运的时候,我总是望着半屏山前那突兀的工厂发呆。大量工业区的存在,让高雄的空气污染一直比较严重。为了见证工业区的「力量」,我坐公车来到林园。若非亲眼所见,真的不敢用超强的压迫感来形容看到的景象。有一段路,我在路上看到的卡车比机车还多,机车上的人没有一个不戴口罩。路的两边都是又高大又密集的沙堆或工厂,就在眼前。如此近距离感觉呼吸困难,快要窒息。
在「脱口罩找蓝天影像行动计划」高雄场放映时,我听到了人们对于台湾空气污染的看法。看完影片,大家都清楚了台湾空气污染的情况,但从影片中却找不到解决方案。民众们有些认为工厂们应该停产,因为没有污染源便没有污染,但也有不少人很客观地认为,工厂停产不是解决问题,让工厂排放的污染物达标才是关键。
我曾在参与「资源回收再生体验营」时中询问一位大学教授对此问题的看法。教授的回答则是,要改变空气污染现状,政策的宣导十分重要,我们需要对台湾的政策有信心。在这个问题上,我也给不了最佳答案,只是听到了台湾民众们的声音,看到了台湾民众们的行动后,觉得能在自由的环境里有所作为,是件幸福的事。(连淦贤/广州暨南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