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一家人》三段刻骨铭心的大陆探亲之旅(一)

作者发觉南京莫愁湖犹如大海般辽阔。图为2014年荷兰艺术家霍夫曼设计的「大黄鸭」亮相南京莫愁湖。(新华社)

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到「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乡愁》也是我父母心中思念中国亲人的写照。

我是在台湾土生土长,俗称的外省第二代,父母当初都是在1949年一起从大陆来到台湾,而父亲也就是台湾人口中的外省人(老芋头),父母来台后,生下我们四兄弟,我是老幺。这次,将心中三段刻骨铭心且难忘的大陆探亲之旅,希望用轻松白话的文字娓娓道来。

大陆探亲初体验

小时候,对于大陆的许多事,都是从父母口中得知。在台湾还未开放两岸探亲的年代,其实母亲早已多次,且以每年一次,一次二三十天为目标,偷偷经由香港转机到南京,进行私下的探亲,因为台湾当时还在戒严时期,此举,在台湾如果被发现,是会影响到父亲的工作和终身俸的福利。由于母亲在南京老家中身为长女,南京家中还有多位弟妹,所以母亲宁愿冒着被法办的危险,还是坚持规画每年一次赴大陆探亲。

1987年台湾正式宣布解严,并有条件的开放国人可至大陆探亲,母亲依旧维持一年一次的南京行程,期间更多次积极的游说我们四兄弟,希望能带我们去南京一游。我们都知道母亲所谓的要带我们去南京玩,表面上是旅游,实际上是母亲担心如果再不经由她的带领与介绍下,日后在台湾的我们这一代,可能就会从此与大陆的亲人们断了这条血缘关系。

1994年的4月,母亲挑了个不冷不热的春天,带着我和父亲、大哥、大嫂共五人前往南京探亲。此行,除了见到母亲的许多家人外,也让我亲眼目睹到只能在学校课本中读过的一些历史景点,所以心情相当的兴奋,而此趟南京初体验至今还是记忆犹新。

在南京我们住在阿姨家,阿姨腾出一间房让我住,房间内很空荡,就是一张折叠行军床,上面很贴心的铺了棉花被子当软垫,床头旁放了一张小矮凳,矮凳上有个古早式热水瓶和一个钢杯,更特别的是地上还放了个「痰盂」,也就是「尿壶」,意思是晚上不用跑厕所,感觉很特别。

亲属称谓真人版

同时,也见到了好多从没见到过的「亲人」,有舅妈、阿姨、姨丈、大表哥、二表哥、小表哥和一堆表嫂们,还有一票不知道怎么称呼的小朋友。在台湾,我的家人就是所有的亲人,根本没有其他的亲戚,导致我在小学课堂上,当教到亲属称谓的课题时,总很难理解什么是「叔叔、舅舅、舅妈、阿姨、表哥、表姐……」所以这次到了南京,这些亲戚的出现,也意味着许多从来没有说出口的亲戚称谓,都要一一开口叫人了,霎时在认人与对亲戚的称呼上,真的是考倒我。

阿姨家中没有浴室,所以洗澡就要骑脚踏车到公共澡堂去洗,同样的,如果要上洗手间,就要走到巷子里的公共厕所去上。阿姨家旁的公共厕所里,隔间只是用几片约100公分高的矮墙分割,每间都没有门可关,也就是说,如厕时是蹲着面向外,而我通常要去如厕前,都会先去勘察公厕有没有人,只要是里面有人,我就先憋着等到没人了才敢去。有次憋了好久,终于等到里面没人了才敢进去,谁晓得,说时迟,那时快,才刚蹲下,隔壁间公厕立马也进来了个人蹲在旁边。心想:「等他走了,我再离开吧!」但不知,我却听到隔壁间有翻阅书籍的声音,心里想着:「不会吧!在这里看书?」

虽然在南京与台北的生活方式有点不同,但我发现我还蛮喜欢南京的,尤其是南京的亲戚带我跑了好多历史景点,像是秦淮河、中山陵、玄武湖、明孝陵、紫金山、莫愁湖、明故宫遗址、夫子庙、甘熙宅第、雨花台……,都令我超级兴奋。

像是知名的「甘熙宅第」就在南京市中心,中国民间有种说法:「中国最大的帝王宫殿是北京的紫禁城,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中国最大的民宅则是南京的甘熙宅第,它有是九十九间半房。」很难想像南京市区里面会有一片那么大的古建筑群,里面设计了大堂、中堂、佛堂、主卧、客房、书房、听戏厅……等,经过多次翻修后仍保存的相当完整,现在已经是南京市的必游景点之一了。

莫愁湖上泛舟趣

另一个景点也是特别印象深刻,就是「莫愁湖」,南京莫愁湖自古便有「金陵第一名胜」、「金陵四十八景之首」美誉,园内风景相当优美也广大,是一座有着1500年悠久历史的江南古典名园,莫愁湖内可以租小舟,悠游的划船在湖泊中,当然我也不放弃这个机会租起小船,刻意的也来仿效一下古人在这美景胡泊上的乐趣。

莫愁湖的小舟租赁时间只有半天和一天的分别,不能只租一小时或两小时,于是我租了半天小舟,并请亲戚带母亲园内游玩,约定好时间地点碰面即可,而我则是高兴的独自划着小舟出发。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我想像,因为当我划了快半小时,居然还没到湖中央,遥望湖几乎看不到对岸,这才发觉莫愁湖犹如是大海般辽阔,如果真要划船到湖对岸,看来还真要半天时间,于是我赶快回头,使力的划向刚刚出发的小码头,上岸后立即去寻找母亲他们。

一晃眼,很快的就这样结束为期五天我的中国探亲初体验,非常感谢母亲带我来南京游玩和与认识亲戚们,由于我的父母及兄嫂还要留在南京数日,我则是独自离开南京返回台北。(薛松强/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