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改革“七站八所”做强“三大中心”

“一窗”统一受理后,具体事项还是要分配给各乡镇事业站所去办理。由于不同站所忙闲不均,仍不能保障每个事项都高效办结

两个试点乡镇根据事业单位所承担的具体职责、工作难易程度、工作量等要素,按本乡镇事业编制总量的30%、50%、20%左右比例分别核定三大中心人员编制

此次改革按照“大致相同、差异设置”原则在试点乡镇事业单位内部因地制宜设置股室,并细化明确股室职能职责,避免因机构限额不一致、机构设置上下不对应而出现职责空位、错位、缺位等情况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农冠斌

最近,李越(化名)办了件痛快事。

李越,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石陵镇某村村民。为了办理临时救助对象认定手续,他需要去一趟镇上。

出发前,村里人说:“慢慢来,可能跑几次也盖不齐大红章。”做足思想准备,李越带齐相关证明材料来到石陵镇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只去了一个综合窗口就办结了所有手续,前后仅用了半小时。

在我国,乡镇一级承接着大量直接面向群众的基层事务。近年来,为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增强乡镇为民服务能力,各地纷纷优化乡镇政务服务流程,推行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理方式。而在肉眼可见的“一窗”“一站”背后,更深层次的办事流程整体重塑、办事机构合理调整、人员力量科学配备等更为细化的改革措施,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基层群众对“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切身感受。

2023年,为解决乡镇事业站所设置过多、工作任务量轻重不一、人员资源力量分散等影响办事效能提升等问题,广西来宾市兴宾区推行乡镇事业单位“大部门制”改革试点,将乡镇原有的多个事业单位精简为“三大中心”,探索建立“扁平化、强基层、重实战、高效率”的乡镇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一窗办事”背后的多轮改革

李越“一窗”高效办成一件事的经历,是当地多项政务服务改革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综合成果。

2020年,石陵镇推行“一窗通办”政务服务改革,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保、就业、社会救助等事项集中于一个办事窗口,建立“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窗口统一出件”工作流程,努力实现“一窗办多事”,让群众办事只进“一个门”。

“这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乡镇办事效能。但‘一窗’统一受理后,具体事项还是要分配给各乡镇事业站所去办理。由于不同站所忙闲不均,仍不能保障每个事项都高效办结。”石陵镇党委书记张影根说,这倒逼着乡镇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更进一步。

记者了解到,2020年,来宾市已开展过一轮基层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将原来的乡镇“七站八所”按照“7+1”模式重新设置。即在全市统一设置7个事业单位的基础上,由乡镇因地制宜再设置1个事业单位,并将部分站所的管理权限下放至乡镇,强化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经过近3年的运行,“7+1”改革的不足之处逐渐显现,特别是忙闲不均仍未得到彻底解决。“有的站所只有两三人,却要承担十几个人的工作量。有的站所有十多人,但业务量相对小,常常没事干。”来宾市委编办副主任覃波说。

一些站所职能特殊,季节性忙碌、结构性缺人情况突出。兴宾区委编办主任黄弢说,一些站所工作任务繁重时,需要调配人力增援。但8个站所的乡镇分管领导各不相同,需要更高层级来协调响应,工作效率难以保障。

石陵镇乡村建设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卢广利,对以往人员调配难的情况深有感触。他介绍,石陵镇共有52个事业单位编制,分散在8个站所中。其中,乡村建设服务中心的监管执法任务较多,涉及城乡建设、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业等领域,却只有10名工作人员,碰到紧急情况,只得去求助“兄弟站所”。

“有时半夜接到情报,查处盗采矿石等违法行为,需要守卡、机动巡逻、调查等不同工序配合,自己的人手肯定是不够的。协调其他站所耗时较长,可能贻误查处时机。”卢广利说。

针对这些制约乡镇事业单位高效运转的管理机制问题,兴宾区深入调研、反复推演、多方论证,于2023年初在石陵镇、三五镇2个乡镇启动了乡镇事业单位“大部门制”改革试点。

改革后的石陵镇党群综合服务中心“集成化”政务大厅(2023年摄) 受访者供图

活用存量编制

记者了解到,此次改革将试点乡镇原有的“八大事业单位”进一步精简为三个单位:党群综合服务中心、乡村建设综合服务中心、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并根据试点乡镇实际按需分配编制资源,合理搭建专业人员队伍,重用干部提振信心,在编制总量一个未增的前提下盘活了存量资源。

——整合编制,人员按需分配。覃波介绍,两个试点乡镇根据事业单位所承担的具体职责、工作难易程度、工作量等要素,按本乡镇事业编制总量的30%、50%、20%左右比例分别核定三大中心人员编制。

“原来乡村建设服务中心工作量非常大,约占整个乡镇事业单位工作量的一半,人数却只有总编制数的1/5。”黄弢说,改革将乡镇原有事业单位承担的执法职能和乡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全部整合到乡村建设综合服务中心,石陵镇将人员编制增加到24个,三五镇增加至29个。执行任务时,人员可由中心主任直接调配指挥,同时也解决了基层多头执法、执法监管相分离等问题,提升执法监管效率。

——因材器使,合理搭配队伍。兴宾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蓝文钰介绍,试点乡镇充分考虑人员队伍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因素,确保职能与编制、岗位与人员的科学合理配备。

“改革后,每个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为12~29名不等,此前因‘一老一弱或光杆司令’等客观因素造成的履职难题得到解决,也扭转了专业性较强领域出现的干部梯队断层窘境。”蓝文钰说。

石陵镇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现有11位工作人员,负责农技推广、种植指导、畜牧服务等一系列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改革将原来相关站所里专业技术较弱的员工调配至其他中心,将掌握一技之长的员工吸纳进技术推广队伍。现在中心里都是专业性较强的员工。”该中心主任梁历明说。

“有的干部上了年纪,学习更新专业技术知识比较吃力。但他们长期在基层摸爬滚打,群众工作经验丰富,在党群服务、调解纠纷等方面能更好发挥作用。”三五镇党委书记覃霖说,人员分配着重考虑量才使用,让队伍搭配更加互补而实用。

——岗位激励,提振干部活力。记者了解到,试点乡镇三大中心各设置1名中心主任、2~3名副主任。其中,确定乡村建设综合服务中心为副科级事业单位,明确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和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在职在岗期间享受副科级工资待遇。“这样做,可以将综合素质突出的干部任用到领导岗位上,完善人才梯队,让乡镇事业干部更有奔头。”蓝文钰说。

黄德金在石陵镇工作已有20余年,从农机站到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他干过不少岗位。改革前,他的职称为专业技术11级(10级相当于副科级待遇)。石陵镇党群服务中心成立后,黄德金被选聘为中心主任,享受副科级待遇。

“我们原来主要是靠职称来提升待遇,但有的人职称提升较慢。这次改革,给了大家新的空间。”黄德金说。

在三五镇,三大中心的主任还可以列席乡镇班子会。“改革后,中心主任的事权增多,很多重要工作需要他们参与讨论。”覃霖介绍,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干部的事业心和获得感。

原来人员较多但工作量较小的事业单位,也通过改革提升了人员工作积极性。“以前人多事少,有工作会优先分配给能力强的员工处理,能力稍弱的一直闲着。这种情况消磨着员工的耐心和热情。如今大家都有事干,各司其职、迅速响应,工作效率大为提高。”张影根介绍。

内设股室有“三定”

记者了解到,此次改革按照“大致相同、差异设置”原则在试点乡镇事业单位内部因地制宜设置股室,并细化明确股室职能职责,避免因机构限额不一致、机构设置上下不对应而出现职责空位、错位、缺位等情况。

一直以来,基层乡镇事业单位并没有股室、科室之分。“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站所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但由于内部职责不明晰,负责人对个别员工‘偷懒耍滑’行为缺乏约束手段。”黄弢说,工作一来,负责人往往倾向于压给让自己放心的“老黄牛”员工,“老黄牛”始终在“犁地”,容易让老实人吃亏。

改革后,三大中心内部根据所在乡镇特点细化设置了股室。比如,石陵镇乡村建设综合服务中心,设置了办公室、乡村建设股、资源管理股、应急服务股和综合执法股5个股室,首次把内设股室写进中心“三定”职责,解决了内部权责“一锅粥”问题,权责分工更明确,工作执行更有力。

在明确权责的基础上,中心主任还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临时调配人员,做到“分工不分家”。“常态工作中,每个股负责各自的任务,但如果有的股室工作量突然增多,就可以根据需要从其他股室调配力量增援,效率大幅提升,不用求助分管领导横向协调其他站所了。”卢广利说。

2023年下半年,石陵镇接到上级布置的永久基本农田非耕地图斑整治工作,涉及十几个村委会、约1500亩土地,工作由镇乡村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具体执行。

“按股室职责划分,这属于资源管理股的工作,但庞大的工作量仅靠一个股室难以完成。”卢广利说,中心将直接涉及的土地划分成网格,分解到全中心每一个人,分别到现场核查,工作效率大为提高,“去年到现在共整治一千多亩,完成了阶段性整改任务。”

乡镇工作较为繁杂,三大中心的功能聚合也打造出一支“一专多能”的工作队伍。“每个人都有专门负责的领域以对接上级业务部门,确保‘规定动作’不走样。同时,也需横向了解兄弟股室的工作,方便有急事需要人力调配时,人员能力接得住。”覃霖说。

改革后,石陵镇仅用半年时间就整治了乱搭乱建、占道经营、环境污染等200多个民生领域问题,综合整治效率较改革前提升32%,集镇面貌得到有效改善,各领域案件举报量和执法投诉量持续减少。截至2023年底,三五镇完成乡村建设规划许可202宗、林木采伐738宗,平均办理时间较改革前缩短45%。

“经过一年改革,试点乡镇事业单位管理结构更清晰,职责更明确,人员配合更流畅。服务群众能力明显提升,不仅有人办事,还能把事办快办好。”覃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