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须沟”变景观河,水界“诺贝尔奖”背后的江岸治水秘笈

极目新闻记者 王峻

近日,武汉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二期PPP项目(简称黄机二期项目),在2024年度IWA全球项目创新奖中斩获“卓越的项目执行与交付”类的银奖。

作为河流上游的“首站”,江岸区多措并举,创新打造流域治理新样板,亮出水界“诺贝尔奖”背后的江岸治水秘笈。

破解道道难题,黄孝河水质大幅提升

水活而不淹,城水相贴而利民。江岸区依水而兴、因水得名,其中黄孝河作为辖区最大的一条排水干渠,贯穿老城区,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

而随着城市发展,河道逐渐变成“龙须沟”,后来又成为半明半暗的“排水渠”,自净能力丧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治理迫在眉睫,怎样系统施治,是这项工程面临的挑战。

为有效根治黄孝河出现的问题,江岸区在武汉市水务局统一指导和支持下,以黄孝河机场河流域治理为统领,按照黄孝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思路,从“末端排口”到“中端市政管网”再到“源头地块”,系统靶向发力。

在此期间,江岸区通过实施后湖地区雨污水管网混错接改造工程、黄孝河明渠控源截污工程等项目,完善了后湖地区10条道路总长约10.3km污水管道。同时纠正区域雨污混错接点252处,并对黄孝河末端及上游晴天有水流的小区实施末端截污。

通过以上工程,黄孝河明渠沿线41处污水直排问题被消除,有效控制了晴天及小雨条件下的黄孝河溢流污染,河道水质得到改善,沿岸气味得到了控制。

全方位整治后,重现水清岸绿好风光

虽初有成效,但治理的步伐并未就此停歇。

2018年,武汉启动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二期项目,包括晴天全截污、雨天控溢流、汛期治洪涝、运维智能化4大目标。

与此同时,江岸区启动现状分流区(后湖片区)雨污分流改造、海绵改造、支流水体整治等项目,实现水体提质。

黑臭在水体,根源在岸上,核心是管网。

在建管并重不断推进排水管网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的基础上,江岸以全覆盖、可追溯的排水管网运行维护和问题发现为手段,支撑排水管网的更新改造与评估等方面工作。

采取班组分片自查、专员沿线巡查、领导带队督查等方式,对全区排水设施进行拉网式排查;公布投诉电话,发动群众共管,接受群众监督。

铁腕治污更要铁拳护水。

江岸区检察院将黑臭水体污染治理作为公益诉讼监督的重点之一,对多条明渠整治情况进行监督。

与污水作战,既要治好,更要管好。

成立区攻坚行动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街道属地管理、区直部门分级负责、责任包干的工作机制。

按照陆域河湖长属地原则,由各街道负责辖区内的“四类”排水户巡查监管和治理的任务。

宣防结合,让餐饮店等排污企业做到油污有效收集,从源头切断排污出口。

多年来,通过系统的治理,目前黄孝河水环境质量已大为改善,不仅消除了黑臭,主要水质指标均值稳定在准Ⅳ类水标准。流域排涝能力也从2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小雨小溢,大雨大溢,暴雨全溢”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如今,站在沿河两岸高楼向下俯瞰,清澈的河水静静流淌,蜿蜒的岸线伸向远方,平坦的游步道与河岸相伴……这是黄孝河沿岸的美景,也是江岸区有效根治水体工作交出的成绩单。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