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德奥瑞台湾学者聚柏林 谈研究热情业界展望
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学术机构任职的12位台湾学者这两天聚在柏林,分享光学、化学、风力发电等领域的研究经验,提到在工作压力、竞争的环境中,热情是做研究的基本条件。
「德奥瑞台湾菁英学术研讨会」26、27日两天在柏林举行。近年来愈来愈多台湾学者在德语国家的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任职,但彼此间很少联系,因此驻德国代表处科技组在科技部支持下举办这场视讯研讨会,希望透过求学、研究、教学和生活经验的分享,将这些旅德学人串连起来。
黄哲勋曾在国立清华大学教书,目前在德国耶拿(Jena)莱布尼兹光电研究所(Leibniz Institute of Photonic Technology)担任奈米光学部主持人。位于德国中部的耶拿以蔡司(Carl Zeiss)光学公司等闻名世界,黄哲勋在演讲中介绍当地的光学研究传统、光电业聚落和自己的研究主题。
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化学工程系任教的施智仁来自彰化,工作时发现自己的专长是做研究,喜欢找出与解决没人想到的问题,因此毅然决定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留学,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锻炼出顶尖的研究水准。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是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879-1955)的母校,施智仁任职的化学系出过11位诺贝尔奖得主,学术审查相当严格,虽然工作压力大,但他自认很享受当地的研究环境。
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University of Stuttgart)风能研究中心任教的郑博文,能说西班牙语、德语、英语等多种语言,曾在美商奇异公司(General Electric, GE)工作多年。1990年代中在柏林工业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Berlin)就读时对风力发电感兴趣,强调热情是做研究的基本条件。
郑博文说,风电在德国发展多年,已不能称为替代能源,而是新的传统能源。至于近年在台湾相当热门的离岸风力发电,他说连业界人士都很难相信成本能降这么快。
受2019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影响,研讨会现场仅20多人参与,不过借由视讯直播仍吸引许多学生听讲与提问,互动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