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延迟退休新政会影响就业吗? 郑秉文:不会

大陆延迟退休新政会影响就业吗?学者郑秉文:不会。(中新社)

9月13日,《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发布,规定从2025年1月1日起,男职工和原法定退休年龄为55周岁的女职工,法定退休年龄每4个月延迟1个月,分别逐步延迟至63周岁和58周岁;原法定退休年龄为50周岁的女职工,法定退休年龄每2个月延迟1个月,逐步延迟至55周岁。

对于此次法定退休年龄的修改,此前就有不少讨论,集中在对就业、养老金的影响上。对此,在第六届外滩金融峰会之外滩圆桌「养老金融:如何满足银发经济」上,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分析,延迟退休并不会影响就业。如果经济不发展,即便降低退休年龄,也不会阻止失业率的扩大。

中国老龄化速度快,但退休年龄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1949年中共建政时,中国0岁组预期寿命是35岁,联合国数据是44.6岁。截至2024年8月,中国0岁组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6岁(大陆卫健委统计数据)。预计到2035年,中国0岁组平均预期寿命会进一步提高到82.8岁(联合国数据)。

而1949年中国60岁组人口平均预期剩余寿命是11年。到2023年,中国60岁组平均预期剩余寿命提高到22年。预计到2050年,中国60岁组预期剩余寿命会进一步提高到25.8年。

纵观发达国家,其国民基本都是65岁退休,个别国家退休年龄正在向67岁过渡。比如,美国正在渐进式改革,今年退休年龄是66岁零6个月,明年会达到66岁零8个月,后年会达到66岁零10个月,2027年会达到67岁。日本和德国也在从65岁迈向67岁的改革路上。

相比之下,中国男性职工的退休年龄是60岁,女性工人的退休年龄是50岁,女性干部的退休年龄是55岁。考虑到女干部人数较少,如果对其忽略不计,男女平均退休年龄约为55岁,比美国、日本的66岁、67岁的法定退休年龄提前至少11-12年,差距十分悬殊。

延迟退休是否会影响就业?

关于延迟退休是否会影响就业,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郑秉文表示,「我的回答是没有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公共部门延迟退休与总体就业「低相关」。

中国有四千万编制内的公共部门岗位。如果大家都竞争编制,那么延迟退休确实会影响就业。但实际上,2024年中国机关事业单位拟录用人员共3.96万人,而2024年高校毕业生1179万人。这意味着,100个人里只有0.34个人可以获得编内岗位。

在这种情况下,编制内人员延迟退休的节奏很慢,一年只有几个月,好几年才提高一岁,并且还增加了「自愿、弹性」的原则,这样算下来,编制内人员的延迟退休对每年吸纳毕业生比例的影响很小,对总体就业的影响几乎也可以忽略不计。即使这一点点影响,也被稀释在了渐进式的提高退休年龄的过程当中,特别是前四年几乎没有影响,即使有影响,相关性也非常低。

第二,私人部门延迟退休与总体就业「不相关」。

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10年代,希腊的退休年龄是60岁,但失业率都在12%-20%,同期美国的退休年龄是65岁,但失业率仅为5%左右。由此可见,退休年龄高低和失业率高低并不相关。

20年前根本无法预测到会有这么多新业态出现,也无法预测到这些新业态可以容纳上亿人就业。所以私人部门延迟退休与就业是不相关关系。私人部门每年吸纳了绝大多数毕业生,是毕业生雇主的主体,与私人部门相比,公共部门每年腾退的编制可以忽略不计。

进而,私人部门的发展和吸纳毕业生的情况,主要看经济发展,所以,就业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经济发展。如果经济不发展,即便降低退休年龄,也不会阻止失业率的扩大。这是法定退休年龄和失业率的相关性、经验性分析结果,以往的就业情况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因为过去中国和美国的退休年龄都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为何个人养老金会出现,「开户热、缴存冷」的问题

从基本评价上看,中国养老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落地时间只有一年半多,不到两年,但覆盖率很高,显著超出预期。在36个试点城市的16-64岁人口中,6000万帐户开立人数占比22.6%,高于美国20%的水平。考虑到美国养老第三支柱已成立50年,而中国仅试点一年半多,这已经是非常好的成绩。

全球建立养老第三支柱的国家中,有的覆盖率很低,仅有2%的水平;有的覆盖率很高,甚至达到100%。总体来看,中国养老第三支柱的试点成绩不错。在所有国家,覆盖率是决定第三支柱成败的关键,没有覆盖率也就没有后续的问题。

但存在的问题也非常严峻。自2022年11月中国养老第三支柱建立以来,已有一年半多时间,但有两年半多的缴费期。如果按照1.2万元/年计算,6000万人的缴费规模大约将近2兆元(人民币,下同),但目前实际只有500亿元,差距十分悬殊。

居民不缴费的原因很多,包括经济下行、收入减少、消费降级等。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养老金收益率过低。将资金放在收益率更高的地方,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并不需要动员和教学。

储蓄、银行理财、养老保险、公募基金这四类养老产品中,除保险和储蓄产品不是负收益,其余很多都是负收益,跌破净值的产品比比皆是。老百姓将钱投入帐户后,如果赚钱就会继续投资,如果亏钱就会转为储蓄。因此,这种负效应对居民缴费意愿影响非常大。如果长此以往,第三支柱将有名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