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课后服务这样扩优提质——

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如何与课堂教学形成育人合力?课后服务怎样落实“双减”工作要求?学校如何统筹资源做好课后服务……近日,北京市召开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质量提升工作会,正式发布《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指南(试行)》,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构建高质量课内课后整体育人体系。从2023年开始,北京市教委、北京教科院统筹开展了课后服务质量提升实践行动。北京市创新工作机制,将各区组建为四个区域协作体,分别从“课后服务内容设计”“课后服务过程管理”“课后服务资源统筹”等方面进行了实践经验的提炼和分享。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区校代表,分享其围绕课后服务,实现多维育人、多措提质、多元协同的实践策略。

依托特色资源提升区域课后服务水平

付树华

北京市通州区教委副主任

“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协同推进”是课后服务的基本治理模式。在北京市教委支持通州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的助力下,通州区教委从机制建设、资源统筹、各项保障等多维度,提升区域课后服务工作水平,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通州区结合区域实际,挖掘通州文化资源,构建具有通州特色的课程体系。

通州是千年古城,拥有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通州区依托大运河文化,启动“运河少年行”育人工程,开发了“运河+”系列研学课程,打造了运河小图灵、运河小工匠等特色品牌,推动通州特色课程进校园。

作为城市副中心,通州将打造千年之城。通州的教育人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副中心千年之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师生。比如,去年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投入使用,通州区研发实施了“馆院﹢”课程,让学生走进三大建筑开展主题式、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再比如,通州区结合区域产业布局,开发了“产业﹢”课程,利用张家湾设计小镇资源开发科技课程,依托台湖演艺小镇开发了艺术实践课程,基于漷县医药健康资源开发了健康课程等。像这样的课程,全区有1700余门。

通州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因此,通州区的课后服务资源通过线上线下交流,进一步辐射到了廊坊的北三县,实现了资源的跨区域共享。

下一步,通州区教委将按照《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指南(试行)》要求,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丰富资源供给,加强课程一体化设计,不断增强课后服务的有效性和吸引力,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促进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山区学校丰富课程供给学生自主选择课后“自助餐”

于海龙

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小学校长

作为一所地道的农村小学,为突破学生活动空间少、师资薄弱、人文资源缺失等诸多限制,学校张贴海报,聘请当地村民成为学校“乡村教育合伙人”,建立了校外教育资源信息库,并有效链接乡村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和产业链资源,最大化还原学生真实的生活。学校将原有占而不用的教师办公室、库房改造为创美、田园等六大工坊,分别对接当地产业,成为实践基地,开发了农场、动物园、游乐园等学生实践场域。

学校充分挖掘校内学习资源,打造了工坊、农场、动物园等36个学习空间。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将课后服务课程作为课内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既重视教师自主研发的课程,也不断引入校外优质课程资源。学校内部有31名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同时聘请15名校外教师,共同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

学校的课后服务时长为2小时,采用灵活的长短课相结合的方式。课后服务课程内容丰富,涵盖了学科学业、工坊社团、科技影视、体育锻炼、劳动实践、项目研究等多种类型。课程类型包含机器人编程、创客空间、戏剧、街舞、版画、掐丝珐琅等36个模块,每学期都会进行更新迭代。学生可以进行自主选课,实现了跨年级走班上课,一人一课表,参与率达到100%。

针对课后服务的教育评价,学校利用“智慧校园”平台,每周一评。根据学校诊断报告显示,学生对课后服务老师的喜爱、个别化关注和学习体验等方面的评价数据都达到了94%以上。在作业个性优化方面,三至六年级的满意度评分均在90%以上,展现了作业类型的丰富性、探究性和实践性。

实践需求导向优化课后服务管理

刘世涛

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

为了保证学校的育人质量、为每个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在启动课后服务相关工作后,学校优化时间管理,为教师生活、教学和专业发展提供更有效地保障。学校采取了弹性工作制的方式,将教师每天必须到校的核心时间与教师自由选定上下班时间相结合。

教师弹性工作制的基本操作方法为:首先,第一节课,正副班主任之间可以协调好,没有硬任务的教师可以推迟一小时上班时间;第二,增加存休奖励;第三,推行正副班主任共同管理责任制、组长考勤负责制、教导处审核审批制,并实行“三结合”;第四,遵循“必要请假原则”。

在开展“弹性工作制”时,学校注意避免“为了调休而调休”,保证学校安排好的教科研时间、全体教师集会时间不调休。同时,学校对教师的两类教研活动进行了合理安排:第一类是面向全体老师的培训,固定在每周二下午16:00进行,参加课后服务的老师,学校采用录频的形式补会;第二类是通过调课的形式参与教研,由学科组长和年级组长统筹组内人员参加,或上午或中午或下午,避开个别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时间,有效保证了教师在校的教研活动时间。

教师弹性工作制带来的变化不是一种课后服务的应对之策,而是在课上课后一体化的育人新生态建设过程中,由实践需求撬动学校治理方式的调整和优化,这也是适应教育新质生产力而逐渐形成的新质生产关系。

创建“衔接-进阶”资源链推进课内课后整体育人

陈金香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

学校实施“发现教育”办学特色实验。在课内课后一体化设计中,形成“衔接-进阶”的课内课后一体化育人图谱;在贯通式培养中,学校一体化设计“发现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基础型、拓展型、发展型榫卯结构的课程育人系统。同时,学校对阅读与作业进行系统的“课程化”设计和管理:一方面,在符合学生阅读兴趣、认知特点、阅读规律的基础上,学校建构立体化的阅读课程,指导、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在“读思结合”中开展让图书生长、让图书漂流等系列阅读活动,以书为光,引导学生看到全世界、全人类最美的经典,拓宽眼前的视野,培育宽广的胸襟;另一方面,学校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结构化的作业设计与作业评价,建立及时反馈和分层辅导机制,建立分层指导和小先生答疑机制,对作业进行答疑,为“衔接-进阶”育人奠定基础。

课后服务课程重塑育人方式,依托“学科教学与课后管理的融通-同一课程在不同学段的融通-不同课程之间的融通-学校内外资源的融通”四个融通路径,将抽象的育人价值进行“类型化”地开发与转化,在“任务驱动-工具联动-学科互动”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菜单与任务清单,在课程选择的差异性与课程实施的多元性中,形成微观学生主体层面“一人一课表”、中观学段定制层面“一月一走班”、宏观学校统整层面“一体一成长”的课后服务生态实践系统,在学生自愿参加、自主选择中,在项目式体验与趣味性探究的课后“沸腾”场域中,为学生的进阶式培养提供科学独特的路径,培养学生兴趣特长,鼓励学生探索创新,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文字:常悦 张莹

编辑:苏珊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