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谈日货,日本的民族把一些事都做到极致,但我们并不能如此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世间的任何一件事,保持一份崇敬和认真的态度,才有可能做好,对于一个人是如此,对于一个民族,亦是如此。

提及日本产品,映入我们脑中的第一印象便是"极致",美观、实用、便宜,这些标签印刻在人们的心中,让我们爱不释手,同时也对这个民族产生了好奇,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份"极致"的?我们历史久远的千年文明,也有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文化根源,为何我们做不出这份"态度"。

马说日货,精益求精

马未都对于日货的评价,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是细节支撑这个商品的存在",仔细体会,确实有几分道理,美观实用、功能周全,给人一种确实好用的舒适感,大多数的日本产品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将美学、心理学与现代科学融为一体。但他也说:日本的民族把一些事都做到极致,但我们并不能如此。引人深思。

虽然我们对日本这个国家的感情颇为复杂,但商品能做到这份周全,我们也不由得心生佩服。

对于日货的"舒适感",马未都也举了一个汽车的例子,当然,马未都也承认了日本车"硬度不足"的缺陷,一旦有意外发生,往往是"车祸"的结局。不过人们买车的目的肯定不是为了碰撞,相反还会很小心的避免,所以在安全系数相对较高的中国城市,日本车的销量非常可观。

见微知著,事在人为,日本商品的"细节满满,做到极致"归根到底还是在日本人身上。

他们能够挖空心思去揣摩目标用户的心理,精准的找到商品的定位,尽可能的去满足人们的需求,也体现在"术业专攻",做一种商品,即使是简单的酱菜,也会持之以恒地一直做下去,不会"朝令夕改",不会"羡慕旁人",这种"傻瓜式"的坚持,造就了日本商品的精致的印象,并且在不断进步,精益求精。

地缘限制,文化导向

这种极致的坚持让我们看不懂,也不禁会问:他们怎么做到的?

我们常说,"日本,弹丸小国",的确,总面积相当于我们国家云南省大小,确实不大,有限的地盘造成了这个的资源十分紧张,更可悲的是,本身属于岛国,与周边的国家隔海相望,在航海技术并不可靠的时代,想要扩张也绝非易事。

既然如此,日本人便关起门来过日子,在有限的自然资源下,想要生存下来,必须养成"精打细算"的习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长期生活中,这种性格逐渐在日本人的血脉中根深蒂固。

这种出于"节省"的思虑了造就了日本人的精打细算,也造就了日本产品的成功。的确,当你没有足够的"试错成本",那便只能用不厌其烦的思考去提升事件的成功率。

如同马云回忆创建阿里一样,当时与他竞争的互联网企业都比他有钱,但只有他活了下来,并成长为今天的庞然大物,原因就在于自己没有足够的"资源",没有本钱,还想成功,便只能拼命的研究客户,研究对手,每一步都是三思而行。

今天,日本产品主打的竞争力就是"客户体验",或许自己的材质的确不如竞争对手,但是我们可以用细节,用设计,用创意,用真诚去弥补,这份极致使人感到满意,同时价格又有一定的优势,这使得日本产品立于不败之地。

日本人的极致还要归功于一点,那便是文化,也如前文中所讲,日本自古便有了"精打细算"的习惯,加以时间的发酵,这种追求极致便形成了一种文化:"匠人精神",人们对于这种"匠人",表示极大的佩服与尊敬,也鼓励了这种文化能得以延续。

你可以想想看,这种文化所造就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兢兢业业,浸润于自己的行业里艺术家,而非商人,那两者所制造的产品,自然是天上地下,判若云泥。

追求利益,舍本逐末

我们的文化之中也有追求这种极致的代表,"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早在春秋时期,我们便有了这种细致的追求,然而今天,我们的产品却给人少有这种"精益求精"的感觉。有着这样更加久远的文化,却没有沉淀出同样的"作品",我们为什么做不到?

如今,我们的社会是讲求效益的社会,追求"速度",追求"效率",追求"利益最大化","速度"也是我们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早先一步比别人做出来,去填补市场空白,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赚快钱"是大部分中国企业的想法。

在这种你追我赶的较量之中,那些还在精雕细琢、追求细节的"慢步者"仿佛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大部分被岁月的长河所掩盖,所造成的也是"追求极致"的断代。

在没有时间和耐心保证下,我们的产品草草了事,缺乏匠气,大部分停留在低端的层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赚钱本身并无可厚非,而对于如何赚钱,中国人与日本人走向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我们做不到,是因为我们主动选择丢弃掉那份"极致"。

我们的影视综艺似乎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千篇一律的模仿,流量明星加上过度的包装、宣传,不再需要精致打磨的剧本,不再需要反复推敲的演技,便能大赚特赚,让人羡慕和向往,谁还愿意去默默耕耘自己的作品,琢磨自己的演技呢?

整个社会都在这种追逐名利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忙于生计的我们早已习惯于计算着时间成本,计算着自己的得失,我们做不到,也不愿去做这种极致。

不过,今天的中国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开始有了"浪子回头"的意味,开始宣扬"工匠精神",开始重新拾回那份轻易丢掉的"细致"。

如今的我们,还无法做到日本的那样的极致,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岁月的沉淀,需要长期的坚持,需要走出整个民族都早已习惯的"舒适圈",彻底改变自己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