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上市前另一场“敲钟” 高市值是否会降温
摘要:11月2日晚间,中国证监会网站显示,当天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卢晓 北京报道
在上市前夕,四部门的联合约谈为蚂蚁集团的A股盛宴带来了一些冷静。
11月2日晚间,中国证监会网站显示,当天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蚂蚁集团方面对《华夏时报》记者回应称,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与相关管理层当天接受了各主要监管部门的监管约谈。蚂蚁集团会深入落实约谈意见,继续沿着“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服务实体、开放共赢”的十六字指导方针,继续提升普惠服务能力,助力经济和民生发展。
从约谈的部门来看,虽然蚂蚁一直强调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但金融还是它撕不掉的“胎生”属性。而如何对这只庞大的蚂蚁进行有效监管,也一直是外界关心的热点。
"拥抱监管"
这场上市前的约谈释,放出监管部门对蚂蚁加强监管的信号。十六字方针中的“拥抱监管”,则可以看做是蚂蚁集团对加强监管的相应表态。
有意思的是,就在十天前,马云刚在10月24日举行的外滩金融峰会上发表一番关于金融监管与创新的谈话。
金融监管与蚂蚁发展之路息息相关。回头看过往。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12月141号文落地,该文规定不论是ABS(资产证券化)和信贷资产转让,都需要合并计算杠杆率。这个规定直接导致蚂蚁在2018年大幅降低ABS发行量。招股书显示,2018年蚂蚁集团营收为857.22亿元,比上一年增加23.7%,而当年21.56亿元的净利润则仅是上一年的约1/4。这一年的净利润也在蚂蚁招股书披露的所有年份中排名最后。
而转头看眼下,这场约谈释放出的信号,或许会为蚂蚁集团此前一路高涨的估值降降温。蚂蚁登陆科创板已经成为一场A股盛宴。以68.8元的发行价粗略计算,蚂蚁集团的市值已经超过两万亿。而金融机构此前还曾给出过2.5万亿元的估值。11月1日,蚂蚁集团科创板IPO网下初步配售结果和网上中签公告出炉。数据显示,蚂蚁集团网上发行的有效申购户数为515.56万户,网上投资者初步有效申购倍数达到872.31倍。
但支撑蚂蚁远超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大江大河”、“动脉”的高估值,就在于它一直强调的科技属性。但这场约谈则意味着,金融一直是蚂蚁的底色。
“模糊地带”往往成为创新之地,逐步成为一个共识。但随着业务规模越来越大,受到更强力的监管也成为必然。事实上,随着蚂蚁集团上市,如何对金融科技巨头进行更有效的监管也一直被外界所关注。
不仅仅是四部门联合约谈,11月2日当天,银保监会还宣布,为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统一监管规则和经营规则,促进网络小额贷款业务规范健康发展,其会同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起草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包括花呗和借呗在内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正是蚂蚁集团的主要业务之一。
招股书显示,蚂蚁集团的收入主要由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和创新业务及其他三部分构成。其中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以约63.4%的营收占比位居第一,59%的营收同比增速也高于其它两块业务。
而在蚂蚁这块儿最大的业务中,“微贷科技平台”的营收占比最大。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微贷科技平台为蚂蚁集团创造285.86亿元的营业收入,占其总营收的39.41%。此外,当期蚂蚁集团与信贷直接相关的利润为101.56亿元,占其当期212.34亿元利润总额的近一半。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蚂蚁集团的微贷科技平台业务主要通过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和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展开,这两家公司也分别是“借呗”和“花呗”的主体。
而截至2020年6月30日,蚂蚁集团“微贷科技平台”促成的信贷余额有2.15万亿元。这其中,蚂蚁自己的小贷公司大约只占了2%,98%的资金来自合作的金融机构(含网商银行)和发行ABS。
还需要提及的是,11月2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还在文章中指出,在收费方面金融科技公司缺乏统一标准,一般高于持牌金融机构。比如“花呗”与银行信用卡业务基本相同,但分期手续费高于银行,与其普惠金融理念不符,实际上是“普而不惠”。他还提出有的金融科技公司存在过度收集并滥用客户信息、信息管理不当的问题。
在蚂蚁上市前夕,这些来自政府监管部门的声音被业内认为颇具信号意义。但联系到蚂蚁此前几乎一路顺风的上市过程,以及688688代表的数字寓意,这或许更多是在上市前给蚂蚁敲敲钟、醒醒神。一切还要等蚂蚁登陆A股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