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大搞反华小圈子?(热点对话)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 袁 征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丁 纯
连日来,美国总统拜登在上任后的首次欧洲之行中,频频与盟友“秀恩爱”,高调宣示“美国回来了”。七国集团(G7)以及北约峰会的公报对华敌意前所未有。但是,美欧在关键问题上的分歧仍然明显。法国总统马克龙称“G7不是与中国敌对的俱乐部”;德国总理默克尔称,“如果没有中国合作,在气候变化等领域将永远无法找到解决方案”。美国现任政府的对华战略如何?美欧之间存在怎样的分歧?中国该如何应对?本报邀请三位专家进行深度解读。
美国现任政府对华战略有何特点?
6月13日,G7峰会闭幕,会后公报点名中国;6月14日,北约峰会公报称,中国构成“系统性挑战”,“将在可能的情况下与中国保持建设性对话”。据美联社报道,在美国总统拜登此次为期8天的欧洲之行中,美国一直试图团结盟友,渲染“中国威胁论”,联手对抗中国。
袁征:目前看来,美国现任政府对华政策新一轮评估已基本完成。资深外交政策专家、白宫“亚洲事务主管”科特・坎贝尔在一次会议上正式宣布结束对华接触政策。美国国防部部长奥斯汀也在内部声称要把中国作为主要对手来应对。从美国现任政府的言行可以看出,其对华政策基调相当强硬,着重强调对华战略竞争。美国现任政府的对华政策继承了很多前任政府的做法,同时吸取教训,不再是孤家寡人大搞单边主义,而是把加强与盟友的协调合作放在优先地位,共同应对中国带来的挑战。
对于美国现任政府而言,在国内树立起中国这样一个外部对手,有利于增强国内凝聚力,为其国内施政扫除障碍;对外,把中国作为头号战略竞争对手,有利于加强与盟友之间的价值认同与协调合作,共同应对中国崛起带来的挑战。这也反映出,美国已经意识到,单靠自己无法阻止中国前进的步伐。从这个角度看,美国已经衰落,很难主导当今世界的很多事务。
阮宗泽:美国现任政府的所作所为实质是伪多边主义。与前任政府赤裸裸的单边主义相比,现任政府是打着多边主义的旗号,拉拢盟友,组成自己的小圈子。虽然形式不同,但美国两任政府的实质都是追求美国霸权,讲究美国优先。无论是G7领导人峰会还是北约峰会发布的公报,美国都塞进了自己的私货。美国仗着自己的优势地位,对盟友采取了诱压胁迫的方式,目的是让他们为美国的政策背书。对美国而言,无论是G7还是北约峰会,都是一种舆论造势,目的是显示己方支持者众。对于G7和北约的某些成员国而言,追随美国展现针对中国的态度,不排除投机和迎合美国的成分,目的是提交“投名状”,获取利益。
丁纯:美国现任政府对华基本上延续战略对峙态势,但更多借助拉拢盟友遏制中国。美国前任政府是蛮横无理的单干,既打压对手,也打压盟友。现任政府则反复宣扬“美国回来了”,拉拢小圈子对付中国。
美欧分歧主要在哪里?
在对华问题上,G7内部分歧严重。英国《金融时报》评论称,与美国相比,参加本次G7峰会的欧洲领导人对于“激怒中国”一事,显得更为谨慎。“美英加日想对华强硬,德法意踩刹车。”这是德媒《图片报》在G7峰会后做出的一番形象比喻。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马克龙相继发表“对华政策应当找到适当平衡”以及“中国既是合作伙伴也是竞争对手”等言论,淡化对华尖锐措辞。
丁纯:美欧的主要分歧在于,欧洲和中国没有根本的战略冲突。欧洲并没有把中国当作需要遏制的战略对手,在全球治理、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希望和中国合作。欧洲暂时不愿意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这和日益紧密的中欧经贸关系以及此前美国政府转移外交重心以及美国信誉受损分不开。
欧洲内部也有分歧,既有亲美势力,也有强调战略自主的谨慎者。目前,欧洲主要大国的领导人比较务实,不会轻易和美国同流,除非美国真的拿出能够吸引欧洲的筹码。G7峰会美国提出的全球大基建计划不够有吸引力。这个计划野心勃勃,但是疫情下G7各成员国均面临经济复苏和国内民意的压力,未必能将计划贯彻落实。
袁征:G7和北约峰会公报显示出的对华敌意,前所未有。此次G7甚至被认为是西方国家系统指责中国和粗暴干涉中国内部事务的一次峰会,其背后的确有美国的推动。不过,公报还是能看出美西方国家在对华问题上,立场有差异。
美欧的战略重点不同。中国和俄罗斯是G7和北约峰会的关注目标。欧洲国家更担心俄罗斯。美日则希望能和盟友一道应对中国崛起带来的压力。美国想搞小圈子,拉盟友联手遏制中国崛起,其目标很明确,就是维护自身霸权,打压任何可能构成威胁的对手。欧洲国家心知肚明,不愿被绑上美国对抗中国的“战车”。他们希望保持与中国的经贸往来,并在一些问题上寻求和中国合作。
美西方国家虽然都主张要积极应对中国的崛起,但是在如何应对,甚至如何措辞上,分歧明显。比如德国、法国等不愿对中国采取一味强硬的立场,担心会失去与中国合作的机会,主张构建与中国的合作关系。
阮宗泽:他们拿中国当靶子说事,完全是打错了算盘。这种组成小团体小圈子的做法是用意识形态划线,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而且,美西方不可能用同一个声音对中国说话。最简单的事实是,西方的主要贸易伙伴都是中国。虽然G7和北约峰会公报中使用了对中国不利的措辞,但实际上,成员国之间的态度是有温差的。而且,他们的想法和能力之间也存在鸿沟。以G7为代表的美西方国家似乎依然认为自己能够呼风唤雨、主导世界。但是,世界已经完全不同了。上世纪70年代,G7国家GDP占全球的70%左右,现在只有40%左右,而且还在继续走下坡路。G7现在最多算是个“日落俱乐部”。比如,此次G7峰会后美国提出的40万亿美元的全球大基建项目就是典型的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这么大一笔钱,谁来出?这个项目的时间跨度是多大?现任推翻前任政策的现象在美西方政坛司空见惯,谁敢相信这种承诺?此次G7和北约的对华表态可以看作美西方国家给自己打气,正体现了他们的心虚。
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再见吧,G7。你曾经主导世界,但如今你只是世界越来越小的一部分。你难以忍受自身地位的衰落,于是你责怪中国,但你的失败只能怪自己。”英国剑桥大学学者马丁・雅克日前在社交媒体上这样讽刺G7。就在G7峰会商议如何针对中国之际,参与报道峰会的欧洲新闻台记者帕洛克在社交媒体称,G7峰会上每天都必须要做的新冠检测试剂是中国制造的,显然“西方列强仍然需要来自东方的一点帮助”。
阮宗泽:中国要保持自身战略定力,不要被美西方的虚张声势吓唬住。中国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网络是坚实的。中国应该继续扎实推进和有关国家的合作,同时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比如,美西方的所谓大基建计划,中国就没必要过敏。基建是个很大的篮子,“一带一路”一直以来做的就是对各个有需要国家的补短。如果美西方国家真的能够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更多选择,我们表示欢迎,而且希望他们能够尽快兑现。基建做好了,对大家都有好处。
丁纯: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不利的国际环境,中国需要做好内外工作。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开放发展,加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另一方面,要发展双边和多边合作,参与全球治理,同时要直面挑战,坚持外交斗争。
袁征:这次美国总统拜登出访欧洲应该是实现了基本诉求。G7和北约峰会的公报对华态度相当强硬。但是,美西方国家想主导当今世界,已经越来越难了。各方利益和目标不同,很难采取统一的对华行动,更多地停留在外交姿态和舆论造势上,虚大于实。一两次会议也好,会后声明也好,不必太当回事儿。
拜登出访,强调美国“又回来了”。但是欧洲国家仍然担心,这只是暂时的喘息,4年以后,甚至中期选举之后,特朗普主义者会卷土重来。对于美国前任政府的“美国优先”,欧洲国家依然心有余悸。对于美国现任政府,欧洲国家也担心,这一切会是“美国优先”的翻版。
美西方国家能否联手对华也取决于中国的所作所为。当前消极的对华氛围,很大程度上源于中美战略博弈。美国政府对华推行战略竞争,在舆论场上攻击和丑化中国。在这样的氛围中,中国应该淡定自信、低调处理。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国家治理好。对于美西方国家的反华行为,应该有胆量和底气,采取对等反制原则。而且,西方国家不是铁板一块。美国力图把G7和北约打造成围堵中国、维护霸权的工具,想把成员国绑在遏制中国的“战车”上。英国、加拿大、日本等紧跟美国。但是,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一方面强调西方价值理念,另一方面也与美国采取的强硬态度拉开距离,不愿成为美国维护自身霸权的工具。中国要看到这种差异,分而治之,寻找突破点。此外,还要以我为主,以周边地区为重点,继续推进“一带一路”,以实力和样板说话,实现双赢或者多赢。
在现有的美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下,新兴国家想成长,的确会面临各种困难和阻力,但是,世界总是变动的,霸权国家不可能永远主导国际体系。面临更多挑战的中国应该以我为主,逐渐提升自身塑造世界的能力,把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