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不再?法精品中資化後多災多難 專家:品牌價值不被理解
2010年起,怀有精品梦的中国资本开始并购Sandro在内的法国与国际精品品牌。然而不少品牌在中资入主后,却多灾多难。精品业示意图,与新闻当事者无关。图/Ingimage
2010年起,怀有精品梦的中国资本开始并购Sandro在内的法国与国际精品品牌。然而不少品牌在中资入主后,却多灾多难。专家分析,这与中国集团缺乏经验与不懂品牌非物质价值有关。
日前,立法委员徐巧芯的法国品牌Sandro连衣裙在台湾引起话题,被网友翻出该品牌母公司SMCP遭中国集团收购的过去。其实,法国精品或轻奢品牌遭中国收买的背景与现况,也同样曾在法国引发议论。
2016年,中国山东如意集团以13亿欧元收购了Sandro母公司SMCP(Sandro、Maje、Claudie Pierlot)近80%的股份。
在中国政府鼓励下,山东如意此前还收购了法国义式时尚品牌塞鲁蒂(Cerruti)、伦敦萨维尔街(SavileRow)最老店面皇家订制西装吉凡克斯(Gieves &Hawkes)等知名品牌,企图打造可和法国集团比拟的中国精品巨擘。当时Sandro创办人雀提尔特(Évelyne Chétrite)承诺,「不会变成中国品牌」。
然而很快山东如意因扩张不当而陷入债务危机,2020年爆发2.5亿欧元债务,需抛售股权偿还,当时被法媒挑战报(Challenges)称「为中国资本主义错误付出代价」、「挫败收场」。
2022年1月,SMCP在巴黎召开股东大会,将集团董事主席邱亚夫等人赶出董事会。曾为中国人大代表的邱亚夫还企图将资产的16%转进女儿邱晨冉在英属维京群岛的帐户中。
挑战报在以「Sandro和Maje的中国风真相」为标题的报导中写道:「紧迫的闭门会议中,做着打造中国路易威登集团梦想的富豪,在一群商业律师和银行顾问前被逐出门户」。
屋漏偏逢连夜雨。去年9月,曾为「轻奢」佼佼者的SMCP宣布,因销售大幅下滑而调降2023年成长预测,从原本的5到9.9%,下修至约5%;营业利益率也从2022年营业额的9.2%下降至去年的7到9%。根据集团新闻稿,原因为大环境通膨与中国疫情后经济成长趋缓,低于预期。
民意报(L’Opinion)去年10月报导中国精品的「长征」,指出SMCP在巴黎股价下跌29%,且在多年的强制扩张与疫情后,债台高筑的山东如意丧失SMCP董事会控制,许多资产也被清算,包括塞鲁蒂去年被中国高球服饰大牌比音勒芬收购。
民意报分析,这些动荡呈现了中国投资者2010年代起针对欧洲精品与高级品牌并购潮的结果。除了山东如意,还有复星集团收购法国时尚品牌朗雯(Lanvin)、法国奢侈水晶品牌巴卡拉(Baccarat)易主给中国沣沅资本金融集团(FFC)等。
这些收购案本应该让企业展露跻身高级精品的野心,或打造可以与国际精品媲美的中国版图。整体而言,这些集团反映了中共20大的目标: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报导写道:「然而,几年后,许多精品的新投资者美梦幻灭,遭遇重新创造以吸引年轻世代、召募艺术人才、配件多角化发展等困境」。
复星砸了数亿欧元以重启朗雯,却仍难找到收益成长方向;巴卡拉与沣沅资本的收购还没签订,就又被转手准备再出售;被中国冯氏集团(First HeritageBrands) 买下的法国时装精品Sonia Rykiel更因走错路线、丧失原本大胆、创新的品牌魅力而罕见沦至破产,被辗转卖到美国服饰集团G-III Apparel。
另一惨痛案例是2018年被中国拉夏贝尔公司并购的法国潮牌Naf Naf,原本野心勃勃计划5年内中国展店500家,结果法国先关了10多间。B&A投资银行家共同创办人葛罗(Emmanuel Gros)分析,「这些失败反映了企业家对经验的残酷缺乏,有人甚至是首次进行海外并购」。
精品心理学作家斯龙(Francis Srun)则向挑战报进一步分析中国企业对于品牌DNA的错判。他说:「中国人,尤其是产业人士,很难了解的品牌非物质价值,以及如何让它成长。他们认为合并和投资就能保证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