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美文,在历史中相辉映──从日本料亭到华文文学基地

已故作家张拓芜(中)的牛肉面是纪州庵作家私房菜的第一道菜,图为分享会现场。(纪州庵文学森林提供)

纪州庵是全台唯一能吃到多道作家私房菜及甜点的餐馆,由馆长封德屏(左一)推动,获得众多作家首肯、协助。图为作家廖玉蕙(右一)私房菜发表会现场,中为美食作家韩良忆。(纪州庵文学森林提供)

林立青 剥皮辣椒鸡汤。(纪州庵文学森林提供)

(新经典文化提供)

纪州庵是台北市文化局市定古迹,前身曾是日式料亭分馆。(纪州庵文学森林提供)

张拓芜 牛肉面。(纪州庵文学森林提供)

台湾1950至1970年代的作家,尤其是女作家,大多会在家里宴客。饭后喝茶聊天,交换创作、养儿育女心得,兴致好的甚至来上四圈麻将。我无缘见识「林海音家客厅」聚集海内外、各族群作家学者的风华年代。1984年12月我进入《文讯》,已经是纯文学出版社的后期,那时林海音先生已很少在家宴客,多选在逸仙路附近的法国餐厅,用完餐再到她家客厅喝茶聊天。

1990年代,跟着尉天骢、辛郁到诗人古月、画家李锡奇伉俪府上作客。当时这些资深作家大约五、六十岁,年长的几位也七十上下,体力已不如前,加上台北餐厅林立,作家们多改在餐厅聚会。很多时候我是他们餐会中唯一的或少数的「小朋友」、「年轻人」。我听他们忆往思昔,臧否人事,谈文论艺,这些也是我日后编辑台上宝贵的素材。

2011年末,《文讯》所属的台湾文学发展基金会,从众多的竞争者中突围,承接了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市定古迹「纪州庵」营运委托案。「纪州庵」最初建于1917年,原本是平松家族所经营的日式料亭分馆,是一座两层木构造的料理屋。因紧邻新店溪畔,景色宜人,独具特色,当时生意兴隆,附近甚至陆续有新茶屋清凉亭等加入,这一带的新店河畔成了当时的饮宴名所。

1950年代,二战后的纪州庵转为公务人员眷舍,小说家王文兴曾居于此,《家变》的部分场景便源于此地。1970 年代起,纯文学、尔雅、洪范、远流等出版社也不约而同的在城南建立。让这一地区添增不少文化气息。

承接历史任务的我面对着文学出版及传播日益艰难的处境,想跳出纸本出版的单一模式,借助实体空间的跨界合作,以及连结其他的媒介,继续实践我们振兴、发展文学的使命。为处理住户搬迁,纪州庵古迹的修复延宕了三年,加上地处同安街蜿蜒的街底,人迹罕至,虽开出优厚条件,想吸引业界专才来承包餐饮业务,三个月仍乏人问津,只好赶鸭子上架自己经营。

我喜欢美食,也喜欢烹调、宴客。过去多年,在作家客厅、餐厅里,在外头餐馆中,品尝过许多美食,听闻了许多故事,齿颊芬馥,心神痴醉,那是一种千金不换的至高享受。现在,能有机会开这样一家令人回味无穷的餐厅,多好!

我兴奋又惶恐,但如何着手?刚开始连什么是翻桌率都不懂,遑论其他专业技术细节。首先,餐厅与文学如何连结?定位与特色颇费思量。餐厅何其多,如何开创耀眼的亮点、塑造深刻的形象?

早年,前辈作家何止提携、照顾我,他们的美食也丰盈了我的心与胃。灵光闪现,作家美食,作家私房菜!多少美好故事萦绕,生动有趣、温馨感人。我深刻体会,真正的美食,色、香、味三觉之外,还得唤醒美食灵魂的第四觉「思觉」,若茶饭不「思」,奈何美食?

主意既定,企划落实,取得作家首肯、协助,建立烹调SOP,有美食之「思」入菜的「作家私房菜」于焉诞生!

私房菜不需要昂贵食材,但都是作家们珍爱的传家菜或宴客拿手菜。在纪州庵,品尝的不只是美食,而是,每一次夹菜、每一口咀嚼,都像是在品味多彩缤纷的人生,感受世间悃诚动人的情谊。

上场的每位作家都是真刀实枪,将独门功夫,手把手的传授给纪州庵的厨房。他们对食材、配料及烹调流程的坚持,正如他们创作的过程,没有一丝马虎。往往试作、试吃多次,才敢放心让年轻的厨师接手。正式开卖后,许多作家还会不定时上门,明查暗访,生怕万一厨房有闪失,走味走样,坏了他们的代表作。

2014年,张拓芜「老友牛肉面」首发,他和周梦蝶感人的情谊入菜,让人心扉大开、食指大动。几年来,陆续邀请不同作家,研发、推出十余道「作家私房菜」、「私房甜点」,也都各自精采澎湃,各有钟爱拥戴。

2017年9月作家李永平过世,朴实木讷的家人数度来台,每次都赠送来自沙劳越的白胡椒。听了永平家人叙述令人伤感的胡椒园故事,我做了「白胡椒猪肚汤」,这道在古晋最家常不过的料理,来纪念李永平。

2018年6月,张拓芜过世,关于「张拓芜牛肉面」只好麻烦作家也是他的好友朴月近身侧记。至于张拓芜自认最拿手的「东坡肉」,可惜无缘重现原味,只能抱憾。

记得带着工作同仁到古月、李锡奇家里学做狮子头,还没开始,就先吃了一整桌美食,听古月说拿手菜狮子头的特色,以及之前多少作家、艺术家在此吟诗挥毫、谈文论艺的文坛往事。

罗思容用诗诠释美食很传神:「味蕾是一座神秘的城 食物是通关密码 …胃囊测度着人情的距离…」满满的美食回忆,她以叔公家的农园开启客家饮食密码,独特的香甜味,爽口又滋补,那是仙草和鸡肉文火慢炖的完美结合。

客家饮食善于利用食材,成就令人惊艳的美食。最为人称道的是,运用被小绿叶蝉啃食萎凋的茶芽叶片,重发酵后,成为如今名满天下的「东方美人茶」。诗人、茶人吴德亮,将客家粄圆(汤圆)和东方美人茶结合,勾起许多人「茶米茶」的童年回忆,也是纪州庵独特的作家私房甜点。

朱全斌的「上海熏鱼」,是外婆传到母亲,年夜饭餐桌上的家传美食。本是苏州菜,纪州庵私房菜有各式肉类,这是少数的海鲜料理。两大片腌过、炸过,再红烧的草鱼,让人垂涎欲滴。

廖玉蕙的「蹄花面线」是家族共同的记忆。这道美食召唤家人聚首,凝聚家族感情。简单的美味,却是搭起家族血缘的亲密桥梁。母亲直至临终,仍郑重地以这道食物向家人示爱,并用身教告诉子女「施与受」的做人道理。玉蕙另一道美食「芋泥牛肉末」也是脍炙人口,重要场合偶见端出,才转头,锅子已经见底。

韩良忆因旅游度假发现了美味,主要食材是鱼、贝、番茄,因地制宜成为良忆版的「烤鱼」。为保持鱼及蛤蜊的新鲜,纪州庵每天限量供应,物稀不贵,但来晚了只能向隅。

凌烟喜欢尝试各式烹调,人缘极佳,远居高雄,但台湾各地都有好友,吃过许多台菜及客家美食,因此善用各种道地食材,改良或创新。微凉的秋冬,松阪肉麻油面线吃起来特别对味。

有一次在网路上,「做工的人」林立青和一些年轻朋友聊起张拓芜的《代马输卒手记》系列作品,因为已经断版,我借给他几本,并介绍和张拓芜认识。立青亲手做了台式白菜卤给拓老品尝,也一起在纪州庵吃了几次牛肉面,一老一少十分投缘。

很喜欢林立青有些江湖味的憨直,建议他提供一道工地美食,他说「剥皮辣椒鸡汤!这是一道克难的料理,简单粗暴,直接有效!」果真,鸡汤辣中带甜,如洪流般,立刻袭卷了大家细致挑剔的味蕾。

几年前在脸书上读到马世芳谈菜做菜,不仅好看感觉也好吃,有机会见面马上邀约。他的「川味椒麻鸡」有别于市面上泰式油炸椒麻鸡,道地的四川花椒、菜籽油,花椒研磨后加细葱,浇上热油,麻香味四溢,随即勾起我对母亲的思念。

看到蔡明亮写南洋咖哩鸡,标题「我妈姓谢,名若君」,禁不住眼眶泛热。文中细述成长过程,母亲的各式拿手菜、面食及点心。真的,家是美食的天堂!令人称羡。咖哩粉指定用泰国品牌,托人飘洋过海带回,为免断炊,紧急时还得启动飞机。

焦桐集诗人、学者、编辑、出版人于一身,近二十年更是知名的美食家。夫妇俩是我年轻时的旧识,一起分享许多职场的奋斗、生活的喜乐。牛郎义大利面、啤酒鸭,都有思念、爱慕的味道,充满了焦桐对家人恒久的爱。

当年,小猫瞿欣怡的白菜烩蛋饺,馅料是肥瘦比刚好的梅花肉馅,加入配料荸荠、姜汁、细葱,再烩上香菇、大白菜、干贝,好吃极了,但推出后却不受青睐。

于是我想到,台湾火锅盛行,蛋饺只是众多火锅料之一,美食地位被忽略了。体贴的小猫马上应变,推出妈妈的家常煎猪排,嫩嫩的猪排带着煎肉的浓郁香气,用妈妈的味道开创迎头赶上的新局。

洪爱珠《老派少女购物路线》打破近年来散文的销量纪录。儿时无数盅的冬瓜肉,让爱珠心中深深烙记外婆和母亲。如今,亲自寻找食材及配料,反复试做、试吃,无非要找回当初食物质朴原味的感觉。这样用心料理的「琥珀蒸肉饼」,融合三代人浓浓的亲情,更是美味飘香。

纪州庵早先没有提供多样的素食料理。古碧玲是上下游副刊的主编,生活重心为食物、读物、植物与艺术,既是兴趣也是专长,特地委请她推出一道素食,命名为四时流蔬,让蔬食美味也能随季节在纪州庵轮流呈现。

作家私房菜每逢有新作发表,一如作家的新书发表会,总是聚焦吸睛。艺文界、美食界、作家亲友、媒体朋友…齐聚一堂。作者登台顾盼生姿,作品呈现原汁原味,尝美食、听故事、聊心得,盛况空前!

食物的「美好滋味」与心灵的「美好感受」互为表里。作家私房菜由作家本人执笔,细说从头,如数家珍,美食、美文交会,相互辉映。

食物承载许多人的感情、记忆,造就世间多少奇缘、佳话、功德。我们研发、推出作家私房菜,源于人性深处对亲情、爱情、友情的恒久眷恋,希望传承的不仅是珍馐美馔、深情隆谊,还有前人对土地、对食物虔诚的敬重、爱护与疼惜。(本文系《文学‧老屋.好料理》序,新经典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