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銀:AI 非泡沫 研發人才稀缺、記憶體供應限制是挑戰

美林证券台湾区研究部主管郑胜荣。美银提供

美银2024亚太科技论坛本周登场,美林证券台湾区研究部主管郑胜荣表示,台湾科技产业经历三波循环周期,现在处于第三波AI发展初期,而台湾供应链历经产业洗礼,产业整合高度集中化,CSP 云端业者想发展各自AI生态系统都必须仰仗亚洲甚至台湾供应链,但团队也提出研发人才稀缺及记忆体供应将是AI发展两大瓶颈。

台湾科技产业经历三波大周期循环,第一次是1980年代的PC产业,第二波是2006~2010年的智慧手机,而现在是第三波AI兴起的初期,所有吸引力又回归到台湾,他直言,手机PC的单价(ASP)是200~500美元,但伺服器可能高达1万美元,但AI伺服器则可能是20~50万美元,为供应链创造更多价值。

郑胜荣表示,跟第一波台湾科技供应链兴起时空不同之处在于,当时只有一家 GPU 公司主导一切,但现在虽也是一家 GPU 公司主导,但还有许多云端服务业者(CSP)及 CPU 业者也在开发不同平台,且这些都是2~3兆元等级的公司,他们也要建构自己的AI生态平台,而「他们能去的地方是台湾」郑胜荣说,而这就是供应链的机会。

郑胜荣表示,2024年是第一年可观察到AI产业有更多出货量,未来预期有5~10年的成长机会,他表示,虽目前市场关注一家 GPU 业者,但 CSP 厂商也因为规模够大,且掌握供应链资源,会期望掌握自有技术,其次是提高效率,因 GPU 十分耗电且高性能,但若某些硬体需要的是中低规格晶片,则未必需要 GPU,故 CSP 会基于自己的应用开发解决方案。

郑胜荣表示,现在AI产业不只有一种解决方案,而是存在很多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是为何可以强调整个产业大繁荣的原因,因为不仅具备高附加值,且有多种解决方案,CSP 业者需要找台湾IC设计公司、IP提供商和台湾的半导体代工厂,另外也需要很多系统制造商。

郑胜荣并在最后强调,台湾AI ODM 厂商自1990年代经历了一次大繁荣,然后他们经历大整合时期,当PC放缓超过10~15年,很多业者已经退出,现在无论是伺服器 ODM 还是特殊零组件供应链,与20~30年前有20~30家业者相比,现在可以选择的厂商一支手数得出来, 这些业者有很好的纪录,并因为过去10~15年削减投资又调整亏损业务后,都能保持获利,并有7~8%殖利率,这些产业幸存者都经历过产业的上升跟下行周期。

但他也提醒,产业的整合,供应链跟研发人才稀缺都会是一大瓶颈,台湾 ODM 价值虽提升,但也需要更多研发人力,因为客户需要高度客制化产品,这也反应在 ODM 供应链财报从2023年起陆续展现高获利率数据。

分析师 Simon Woo 则提出三点观察,首先是AI生态系统竞争展开,亚洲科技公司正运用AI创造价值,而不投资AI的公司意味将成潜在输家,虽许多人担心AI科技进入发展周期顶峰,但目前为止美林证券分析师仍对此抱持正面看法。

其次是记忆体的瓶颈,他指出,美国全力推动AI成长,开发出数据中心处理器晶片,但却缺乏记忆体晶片产业,但这是非常关键的产品,来自少数公司供应,故记忆体供应链的限制将是美国AI未来成长潜在风险,没有记忆体就没有AI。

第三则是提醒市场,虽目前所有投资人焦点都放在资料中心上,但AI装置也是很重要的,未来仍须关注AI手机或消费电子等产品应用发展。

最后,郑胜荣否认AI正在泡沫化,他提出AI应用为例,表示PC跟手机发展周期为何可以持续并蓬勃,关键是提高了生产力跟提供许多附加价值,AI也将有许多应用出现,但为何不会如VR或游戏泡沫化?他认为,上述产品过度专注消费者偏好,但AI应用最大市场在企业,尤其是当一台AI机器单价超过100万美元,这么昂贵,绝对不是为了个人需求,而是企业为了获取新收入而投资,而且这些企业已经开始真正从AI收到钱,因此 CSP 业者一定会继续投资AI。

郑胜荣也提出,2000年网路泡沫在于许多业者自诩为网路业者,但没有真正的收入,也欠缺应用,导致估值高但无实质收入,但如今则相反,所有半导体公司出货的产品都真正被使用在资料中心中,且客户愿意买更多来用,换言之,有真正的收入出现,甚至是获利,且买来AI设备是真正有被充分利用,是两大AI是否是泡沫的检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