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互疑下的勉强互动

(图/央视新闻)

美国前国务卿欧布莱特曾言,强权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能合作的议题上尽量的合作,只有在必须竞争的时候才针锋相对;另一种则是能竞争的时候全力竞争,惟有在不得已的时候勉强合作。当前的中美关系,可能比后者还糟。

去年拜习印尼峰会硬挤出来的两强战略对抗降温共识,今年初被中国大陆的一个悠游美国上空的高空气球,几乎搞得灰飞烟灭。近月来,中美军机舰的数次危险接近,至多也只能从北京国防部不接美国电话,走到双方防长在香格里拉对话的短暂握手。一拖4个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终于可以去北京了,但国际社会对此次访问能否为两强关系和缓改善而形成驱动力,期待都不高。

中美关系僵局的基本面,在于双方对彼此战略意图的疑惧。华府对于北京所称「东升西降」以及「时与势站在我们这一边」的挂虑,对照着北京对于华府大力推进印太地区同盟联结,形成对中国的地缘合围,促成了「相互诱发的战略焦虑」,使得互信基础极度薄弱。

其次,华府将「合作、竞争、敌对」的同时并存视为大国关系之常,与北京认为「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存在基本逻辑差异,所以才会有「说一套,做一套」的评价。中国常讲「原则」先定下来,其他一切就可好好谈;美国则欲先解决眼前迫切事务,再求循序渐进,如此双方谈不到一块儿,也就不难理解了。

中美双方政府间高层沟通管道不顺畅的另一个观察点,在于华府是否已经给予北京一种「国内政治对局优先并凌驾在中美关系之上」的明显印象;换言之,如果拜登政府只要受到共和党的压力挑战大时,就有可能会将原本计划缓和中美关系的步调随之放慢,倘如此,北京接了美方官员的电话,又如何?双方会谈即使达成阶段性谅解,有效性及持续性又如何?

美国众议院「美国与中国共产党战略竞争特设委员会」主席盖拉格批判拜登政府不断寻求与北京对话,乃为示弱且无法使北京改弦更张,称之为「僵尸交往」(zombie engagement)。然而,「采强势进行协商」的老梗,2021年在阿拉斯加就没有占到便宜,也是事实。以当前的美中各自内部的挑战,以及两强紧张的关系,即使双方各有不情愿,也不乏动嘴耍狠的人物,但可能还是「握手比握拳好」。

冒着国内从背后射来的炮火,走向紫禁城的铜墙铁壁,带着钢盔前进的布林肯国务卿,即使难有突破,却可缓解氛围,其所需迎难而上的勇气,更胜看似正义凛然的嘴炮。

(作者为淡江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教授、中华战略暨兵棋研究协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