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观点》钟飞腾:亚洲替代供应链是配合新冷战论调

中国大陆专家钟飞腾撰文指出,近日英国《经济学人》创造一个新概念—Altasia,他认为,其实这是配合新冷战论调的老调重弹。(视觉中国)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钟飞腾10日在大陆《环球时报》撰文指出,近日英国《经济学人》创造一个新概念—Altasia,认为从日本北海道,经过韩国、台湾、东协国家、孟加拉,一直延伸到印度西北部古吉拉突邦,这一新月形地带将取代中国成为新的「亚洲替代供应链」。其实,这是配合新冷战论调的老调重弹。

《经济学人》列出5个指标支撑这一构想:第一,2022年前9个月,这14个经济体对美国的出口额超过6000亿美元,与中国对美出口额大体相当。第二,该区域的劳动年龄人口以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总和都超过中国。第三,该区域许多国家的工资水准远低于中国。第四,Altasia的很多成员国也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的成员国,这一协定为中间品的延展提供了制度基础。第五,很多跨国公司已经将投资从中国转移出来,并持续增加在新月形地带的投资。

《经济学人》还进一步断言,从理论上讲,「亚洲替代供应链」内部存在着分工持续深入的足够空间,但在实践上能否奏效,还要看地缘政治秩序的进一步发展。实际上,《经济学人》没有言明的地缘政治秩序就是中美「战略博弈」。众所周知,为了遏制中国,美国一些人提出「友岸外包」概念,想要在美国的盟友和伙伴之间重新构造新的生产网路,将中国排除出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亚洲替代供应链」的提出与这种预判如出一辙。

钟飞腾表示,需要注意的是,这并非《经济学人》第一次发布有关外资从中国转移,并认为中国丧失全球生产地位的论述。16年前,在一期名为〈在中国制造的问题〉专题报告中,《经济学人》已经揣测,「越来越多的公司得出结论,中国不一定是最好的生产地。」

令人惊奇的是,尽管16年过去了,但《经济学人》似乎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无视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转变和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从根本上说,世界经济运转的逻辑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经济学人》的所谓「亚洲替代供应链」仍是一种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的陈旧论调。熟悉历史的人都知晓,二战结束后,美国地缘政治学者曾给美国政府建议,在亚洲大陆和海洋世界之间的新月形地带构筑防范苏联扩张的机制。如今,在美国政府不断打压遏制中国的地缘博弈前景下,《经济学人》配合这种「新冷战」论调,试图进一步在舆论上制造地缘经济破碎化的前景。

钟飞腾称,《经济学人》在2007年初断言的跨国公司离开中国,很快被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打破。联合国贸发会议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流入中国的外资达到800亿美元,2008年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2011年以后持续多年都保持在1200亿美元以上,占流入亚洲外资的比重也从2007年的15.4%上升至2013年的47.2%。中国领导人在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主动在更大范围内调配资源,为全球发展提供更好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国际公共品。此后,流入中国的外资还在继续增长,但流入中国的外资占流入亚洲的比重在下降,至2020年下降到25.6%。

钟飞腾分析,从存量看,流入中国的外资占流入亚洲外资的比重,从1998年的22.0%下跌至2007年的10.3%,但此后反弹并持续上升至2021年的20.9%。放长视线看,2007年恰好是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至今的历史最低点,而《经济学人》在一个历史最低点对中国吸收外资的发展前景做出了错误的预测。历史似乎再一次重演,2022年也是国际投资的低潮期,《经济学人》再度在历史的低潮期做出这一预测,重蹈覆辙。

钟飞腾强调,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学人》在制造 「亚洲替代供应链」这个概念时,对亚洲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缺乏充分认识,也无视中国为周边国家提供市场、发展机会以及核心零组件等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而侧重于将其他国家与中国的发展割裂,制造地缘经济的分裂和破碎化。应该说,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变革,美国等一直在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回迁,但到目前为止全球制造业重心继续东移的趋势正在不断加强。有研究表明,在不断变动的亚洲供应链中,东协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的市场占比在扩大,而中国正成为一个价值更高的零组件供应中心,中国企业流入东协制造业的资金也在迅速增长,进一步增强了两个经济体之间的供应链连通性。

钟飞腾指出,实际上,随着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一大市场进一步完善,决定外资流入的因素也在发生变化。在早期发展阶段,工资水准和人口红利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中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阶段超大规模的市场和更优的营商环境吸引力更大,特别是中国政府构建高水准开放格局的政策布局,将进一步提升外资在中国的营利前景,也会进一步密切和周边经济体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