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安会为“双输风险”焦虑,中国学者:“双输论”是一种不健康心态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李伟 环球时报记者 陈青青 邓孝慈 王逸】“两场战争与多个冲突”——对国际安全局势的深刻担忧主导了正在德国举行的第60届慕尼黑安全会议。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慕安会“中国专场”上发表主旨讲话。他表示:“今天,我在这里要传递的最重要信息是,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将始终保持大政方针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定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力量。”美联社称,长期以来,慕安会被视为美国主导的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年度颂扬活动”,但今年的会议反映出美国的政治动荡。日前发布的《2024年慕尼黑安全报告》直接指出:“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面临‘双输’的风险,这不再是关于谁得利多,而是谁损失少。”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孙成昊1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本届慕安会体现了西方面临“双输”局面的迷茫和焦虑,但西方并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这一乱局中,中国提供了稳定的政策预期,发挥了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提出了合作共赢的倡议和方案。

王毅在“中国专场”发表讲话

为期三天的慕安会16日在德国南部城市慕尼黑开幕,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国际安全议题成为焦点。据慕安会官网显示,“中国专场”于17日12时至12时30分举行,慕安会主席霍伊斯根担任主持人。

王毅在讲话中表示,回顾2023年,世界充满动荡不安,人类面临多重挑战。保护主义、泛安全化冲击世界经济,单边主义、集团政治重创国际体系。乌克兰危机延宕加剧,中东冲突硝烟再起。人工智能、气候变化、太空极地等新的挑战接踵而来。

王毅表示,中国愿做推动大国合作、应对热点问题、加强全球治理、促进全球增长的稳定力量。德国有句谚语,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这对国与国关系来说也是一样。各国应寻求共赢,避免多输,团结合作、同舟共济,为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为人类创造更美好未来。

16日至17日,王毅在出席慕安会期间应约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英国外交大臣卡梅伦、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法国外长塞茹尔内等人。关于王毅会见布林肯,新加坡《联合早报》17日评论称,这是继1月底王毅在泰国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会面后,中美高层在三周内再度面对面接触。有学者分析认为,中美关系目前止跌企稳,但今年面对美国大选、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等重大考验,预计中美外长会在慕尼黑相互交底,避免再有“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冲击双边关系,同时也会把今年双边高层互访、定期对话提上议程。

在“双输”中寻找“共赢”?

“德国之声”称,约50位国家与政府领导人以及百余位部长出席今年的慕安会。俄罗斯和伊朗政府代表未被邀请参会,慕安会官方称“他们没有表现出进行有意义对话的兴趣”。

对当前国际秩序的失望和悲观情绪出现在许多场合。慕安会主办方12日发布《2024年慕尼黑安全报告》称,后冷战时代关于和平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乐观主义已经消散,世界面临陷入“双输”局面的风险。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16日在开幕式上致辞称,当前的全球秩序“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当今世界正面临核威胁、气候危机、人工智能风险等多重挑战,国际社会比过去75年来的任何时候都更加分裂,“从某些方面来说,即使是冷战时期也没有这么危险”。“如今,我们看到有的国家为所欲为,而且不承担任何责任。”古特雷斯说,正如《慕尼黑安全报告》指出的那样,通过合作让所有人获得的绝对收益,不敌国家之间通过竞争获得的相对收益。

慕安会主席霍伊斯根16日在致辞中说,慕安会希望提供一个平台,通过对话促进和平。期待本届慕安会与会者在未来几天围绕全球各区域冲突和安全问题的讨论中,为当今世界悲观氛围找到“一线希望”。

美国新闻网站BNNBreaking称,2024年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世界领导人站在合作还是冲突的十字路口。在一个以大国竞争死灰复燃为标志的时代,慕尼黑安全会议是全球安全的晴雨表。可能重返白宫的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近日威胁要放弃“低军费”投入的北约盟国,在欧洲引发震动。各国领导人和专家在普遍存在的“双输”情景中讨论“共赢”未来的可能性,前进的道路仍然不确定,但对话、理解和合作的必要性从未如此明显。

中国学者:“双输论”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

正在慕尼黑参会的孙成昊1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今年的慕安会人气“非常旺”,会议酒店的大堂都挤满了人。除了欧美国家,“全球南方”的许多国家受邀参会,体现了对此次会议的重视。从会议议题设置看,涉及欧洲、美国、“全球南方”、地缘政治、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等方方面面。孙成昊表示,今年他比较关注人工智能话题,他了解到,有1/5的议题设置都和人工智能有关,说明慕安会在追踪新的安全议题上是非常领先的。

孙成昊认为,今年慕安会报告所提到的“双输”风险,实际上反映出欧洲对当前国际形势的焦虑。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17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所谓“双输论”明显反映了西方在国际形势大变局中主导地位的摇摆,以及对当前非西方国家群体崛起的不安。不论是俄乌冲突还是巴以冲突,都体现了西方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力和话语权不再像以前一样绝对。对他们而言,这是一种输。然而,西方认为宁可自己输也不希望其他国家好,所以才有了这么一个“双输”观点。他们不愿以平等、互惠、包容的态度看待国际格局的演变,而是为了确保自身的主导地位,在国际事务中制造大国对抗和区域分裂。这种“双输论”是西方自己制造的不健康心态。相比之下,非西方国家更倾向于联通、繁荣、安全和共同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