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学者:美国贸易战会输 工信部:中国「核心技术短缺」
国际中心/综合报导
美国开始针对中国蔬果、包包、冰箱、织品等6000项、价值2000亿美元商品,课征10%关税对,让贸易战情势更加紧张;对此,耶鲁大学经济学家、摩根士丹利前亚洲区总裁罗奇( Stephen Roach )认为,美国恐吃败仗。
美国自 7 月 6 日起,对价值 340 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 25% 关税;中国随即祭出报复措施,对同等规模的美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10日开始针对中国蔬果、包包、冰箱、织品等6000项、价值2000亿美元商品,课征10%关税,以回应中国「等量奉还」报复。
美国总统川普还扬言,若美中无法达成协议,之后还可能「加码」,对总值近 5000 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
根据 CNBC 报导,罗奇指出,去年中国对美国出口货品总额约 5050 亿美元,美国对中国出口货品总额仅 1300 亿美元,「但这不代表中国在这场贸易战中,会先弹尽粮绝。」
罗奇分析,对美国来说,中国是相当重要的低成本商品来源国;此外,中国也是美国国债最大买主,让美国得以获取填补预算赤字的资金,「这些预算赤字,已越滚越大。」想在贸易战中获胜,并不容易,「美国可能会输」。
中新社报导,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则表示,一段时期以来,国内外评价中国制造业发展成就,往往扬长避短,片面夸大成绩。中国制造业创新力薄弱,核心技术短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
报导指出,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绝大多数电脑和伺服器通用处理器95%的高端专用晶片、70%以上智慧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晶片依赖进口。
在装备制造领域,高档数控机床、高档装备仪器、运载火箭、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等关键零件精加工生产线上逾95%的制造及检测设备也依赖进口。
辛国斌表示,虽然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薄弱,对外依存度高,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
辛国斌坦言,「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有几十年的差距,建设制造强国的路还很长。」中国应着力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有些地方急功近利,盲目跟风,炒作所谓新技术新产业,必须高度警觉,坚决纠正」。
中国近年大力宣传、推展「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战略,宣称要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后,今年成为美国祭出贸易制裁的剑指目标。
对此,中国官方下令淡化对「中国制造2025」的宣传。数据显示,官媒新华社1至5月累计提到「中国制造2025」超过140次,但6月5日后几乎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官员相继坦承中国仍离世界制造强国甚远,许多短缺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