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改场辅导部落产业 台东食堂撑过疫情稳定经营

潘宝莹在台东县关山镇电光部落经营宝妈食堂。(蔡旻妤摄)

返乡青农高世忠在台东县金峰乡历坵部落推广友善耕种。(蔡旻妤摄)

为支持原乡农产业发展,台东农改场以科学技术辅导部落产业。(蔡旻妤摄)

为支持原乡地区农产业发展,农委会11个农改场办理「找回原力-原乡生态永续新农业核心技术研发与扩散」计划,农委会副主委陈骏季今天到台东农改场听取辅导成果。

陈骏季表示,原民部落长期面临到老化缺工、栽培技术缺乏等情况,农委会因此召集了全国11个农业改良场所,由保种、生产及加工等不同面向,以科学技术导入方式来协助解决问题,希望能为原乡找到新出路。

位于关山镇电光部落,宝妈食堂业者潘宝莹擅长以酒曲酒酿结合当地食材呈现各式农村料理,然而疫情期间生意大受影响,在农改场辅导下,改采便当方式,让食堂得以撑过疫情,如今稳定经营,还善尽社会责任,食堂主厨还会在淡季提供老人共餐,回馈地方长辈。

位于台东县金峰乡历坵部落的小米学堂是全台唯一以原住民传统文化农粮「小米」为主题的体验教育场馆。小米学堂业者、青农高世忠说,由于他成长过程都在外县市,完全不了解农业,数年前返回部落时受到不少挫折。

在台东农改场辅导下,高世忠在部落实施面积30多公顷的荒地复耕,推广有机、友善耕种,在农改场辅导下,1分地产量从100公斤变成190公斤,原本品质不稳定,如今品质好产量也稳定,「我不喜欢务农,岂料让我华丽转身的就是农业!」

农改场为了保留部落流失的文化,从文健站中找出藏在耆老记忆中的知识并保留下来,如小米与红藜混种来预防鸟害,以科学方式来验证并重现部落传统知识。并协助原民部落将树豆、小米、油芒等作物投入机械化生产,让作物从零星种植升级到经济栽培。为提升部落传统的加工食品的安全性,农改场以科学方式建立了阿美族传统腌肉腌制的标准操作流程,降低食材风险之余,也保留下部落传统饮食文化。

此外,原民农耕多以友善、有机方式为主,农委会也正在研拟生态给付政策,未来将会以友善环境补贴方式,形成维护给付、营造给付、成效给付等3种不同方式的实质回馈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