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白海豚 不靠热点
插图/YUSHA
前天环保署召开六轻扩厂案的审查会,其中由六轻委托台大和中山大学组成的研究团队进行白海豚的调查报告。其结果指出,白海豚可能受到六轻排放废水的影响,而减少族群数量。这样的结果其实一点都不令人惊讶。
不要说是白海豚,同样是呼吸由六轻排放出来的废气,生活在六轻附近的居民都因六轻造成的空污造成的健康风险而死亡,白海豚不只呼吸同样污染的空气、还游在酸化的海水里、因为过度捕捞而吃不到食物,这样凄惨的状况跟在寒流被用冷水枪泼水的台北街友有何差别呢?这样的结果还需要花大笔的经费作研究吗?然而,仔细检视这个团队研究的内容,笔者发现一项可怕的论调将会是杀死白海豚最后的一把利刃。那就是严重误用「热点」,误导白海豚保育。
「热点」英文为hotspot,在生物学上有着严格的定义。这些定义在网路上的百科全书都可轻易查阅(http://zh.wikipedia.org/wiki/生物多样性热点)。生物的热点为在界定一个受到人类威胁的地理区域拥有相当高的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hotspot),例如分布于菲律宾、印尼、巴布亚之间的三角区块有超过八百种热带珊瑚、一千五百种鱼和虾贝就是被公认的「珊瑚三角带」(Coral triangle)热点。因此,六轻的研究团队任意借用热点描述单一物种白海豚出现频率的高低,根本就是错误类比。
这样的说法从国光石化的环评案就一直被误用和误导社会大众,甚至出现白海豚会转弯的荒谬论调。这些错误的研究以为白海豚只会出现在这些热点上,其他海域只是得通过。因此在划设保护区上一直在定义所谓最热的热点上空转,不断在公部门、厂商之间索取研究经费,真的是「研究再研究,一切照旧」。然而鲸豚野外观察资料的累积旷日废时,况且这个团队所作的白海豚分布资料也被他们自己列为「极机密档案」不容其他团体取得比较,更无法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接受检验,因此造成后续在保育策略的制定上一再的被推延,让抢救白海豚的努力,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
相反的,多篇已发表在国际严格审查的学术报告都证明白海豚在台湾西海岸的栖地是无法切割的整个区块,更无所谓错误的热点,但却完全不被保育当局采纳,进而成为国际鲸豚学术间遗憾。因此,国光石化停建后近半年了,却一直不见保育主管单位的动作,就是因为这些未被审查「热点」谬论阴魂一直缠绕着,害惨了白海豚。笔者与多位国际学者也直接写信给马总统、农委会主委表达了白海豚栖地不可分割的重要性,也石沉大海,无法停止这样错误概念的散播。
白海豚所受到的五大威胁包括:栖地消失;淡水减少输入,影响食物来源;生活废水以及农业与工业化学污染;水下噪音;流刺网误捕。这些铁证如山的结论早在二○○七年就由国际鲸豚专家确认,也发表国际学术研究和著书。但是,五年过去了,台湾政府确依然听不进这些建言。按照这牛步化的行政效率、错误百出的研究,笔者必需要悲观的说,在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名录中,东台湾海峡的族群很可能会在未来的几年就可除名,不是因为我们保育有成,而是他们已完全消失于台湾。到时候是谁杀了白海豚,就不难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