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中华白海豚 农委会划定7.63万公顷专属栖息海域

中华海豚。(图/取自农委会林务局

生活中心/台北报导

行政院农委会21日核定「中华白海野生动物重要栖息环境规划案,范围北起苗栗县龙凤港、南到嘉义县外伞顶洲灯塔,总计7万6300公顷海域,将先预告30天后再公告,为台湾第一座海上野生动物重要栖息环境。

农委会表示,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的重要栖息环境,属于海洋河口生态系的复合型生态系类别,规划案的范围北起苗栗县龙凤港、南到嘉义县外伞顶洲灯塔,分别订为距海岸线1至3浬线,东边界线为依海岸线外推50公尺,包括主要河口,范围涵括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总面积7万6300公顷。

林务局说明,农委会于97年将中华白海豚公告为濒临绝种保育类野生动物, 为保护中华白海豚族群存续,持续委托学者进行中华白海豚长期生态监测及族群研究、累积科学资料,撰拟中华白海豚保育方案,并自98年起至103年间,逐步依监测资料进行中华白海豚野生动物重要栖息环境规划区界测定。

▲中华白海豚野生动物重要栖息环境范围图。(图/取自农委会林务局)

农委会补充,中华白海豚分布于中国大陆长江以南、经印度半岛非洲东部沿岸,包含澳洲北部海域,台湾西部沿岸海域也为其栖息地。台湾西部沿岸由于过度渔捞、水下噪音、污染及栖地破坏等人为干扰,白海豚族群数量已少于100只。

为保育中华白海豚族群及其栖地等工作,农委会于98年6月成立中华白海豚专案小组,99年9月订定「行政院农委会中华白海豚保育计划」,包括保护中华白海豚现存栖息环境、长期监测中华白海豚之族群变动、减缓人为干扰因素、加强环境教育与推广等4项策略,供相关政府部门依循。

98年起至103年间,进行中华白海豚热点评估、族群结构等长期生态监测研究,并探讨环境噪音变动趋势与中华白海豚之关联,逐步依监测资料进行「中华白海豚野生动物重要栖息环境」及规划。保育宣导部分,举办「中华白海豚海上调查实习工作坊」,训练及招募中华白海豚海上调查专业志工,俾利进行野生动物重要栖息环境监测及族群动态调查。

林务局表示,在规划过程中,林务局均与渔业署缜密协商,重要栖息环境划设系对海岸开发做合理限制,可使潮间带受妥善保护、涵养渔业资源,实有利于渔民及中华白海豚之食源;重要栖息环境范围内既有渔业利用行为,除未满50吨拖网渔船不得于距岸3浬内作业等既有限制外,其余渔业利用行为仍可持续作业。

林务局指出,依据野生动物保育法第8条规定,在野生动物重要栖息环境经营各种建设土地利用,应择其影响野生动物栖息最少的方式及地域为之,不得破坏其原有生态功能。既有的建设,土地利用或开发行为,如对野生动物构成重大影响,中央主管机关得要求当事人或目的事业主管机关限期提出改善办法。

民进党立委田秋堇今天也为「妈祖鱼」白海豚请命,宣导海洋保育的重要性。立委邱文彦也说,白海豚的保护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在的生态危机严重,每天都应该是地球日,进行抢救生态的大作战,未来也应该持续办理环境教育,让渔民了解白海豚重要性。

中华白海豚小档案

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Osbeck, 1765)因其背鳍下方及后缘驼峰形状,因此又称为印太洋驼海豚,台湾地区则俗称「白鯃」或「白海猪」。出生时体长约1公尺,成体可达约2.5公尺,体重约200-250公斤,喙部突出狭长,背鳍矮而呈镰刀形三角型。幼年时期体色呈灰色,长大后体色逐渐转淡,少年时期身体出现斑点,成体的斑点逐渐减少消失,最后体色会呈现白或粉红色。经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学者于2005年商讨后同意,统一称呼此种海豚为「中华白海豚」。

具社会结构,多以小群出现,台湾族群的每群成员平均为3.3只。为公告之濒临绝种保育类野生动物,台湾沿海族群被世界自然保育联盟(IUCN)红皮书评估为极度濒危;因族群数量小,栖息环境又与人类活动区域有高度重叠,面临开发作业的冲击。分布于中国长江口以南,经印度半岛到非洲东部之沿岸,并包含澳洲北部海域,台湾族群分布于西部沿岸水深15公尺、離岸3公里以内的浅水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