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在金门 来台湾生活的外省人

(图/本报系资料照)

金门县在清朝时期隶属于福建省泉州府,这里不但是早期台湾移民的祖籍,更是东南亚各国华侨的原乡。金门自古至今都保持着民风纯朴的风貌,素有「海滨邹鲁」的雅称,尤其在南宋绍兴23年(1153),朱熹任同安县主簿,任内两度到金门视学,影响金门的文风甚钜,受到朱子的教化影响,金门人民无不崇尚诗书与礼义,触目所见都是宗祠。我曾来到其最重要的教育重镇浯江书院,金门县第一任民选县长陈水在特别在书院设有「博士壁」,来媲美此前已存在于书院的「进士墙」,意即只要获得博士学位的金门籍居民,县政府都会使用厚实的木片,上面书写其姓名、学校与毕业时间,永远悬挂于墙上。

从1958年到2018年,合计已有一甲子的时光,浯江书院的博士墙上挂着境内的458位博士,名字能挂在上面的博士无不视作毕生的荣耀,包括某位我认识的知交,他荣获台大机械工程学博士,虽然长住于台湾,却永远自认是金门人,时不时就会回家乡,由此看得出朱子带给金门如何的深厚影响。直至现在,你如果观察由闽南(尤其金门)来到马来西亚的华人,就会发现其同样有着原乡带来的文化集体潜意识,这使得金门象征的闽南文化,已经不只是一种跨域文化,更是一种跨国文化。

当前台湾的族群环境正在剧烈恶化中,我们共同面临「大闽南主义」带来的危害而毫无自觉。

大闽南主义是古典闽南文化的大敌,其常使用闽南语讲着粗鄙野蛮的话,把自己当作「台湾的主人」,不在意品格教养,却希望大家服膺其霸权开创出来的「台湾价值」。金门人常是这种霸权的严重受害者。作为闽南文化的精神源头,现阶段却对于台湾社会的闽南文化无法发挥灯塔般的实质影响,「台湾人」不在意金门积极在守护的儒家思想,只觉得那些内容陈旧且保守(譬如礼义廉耻与忠孝节义),金门的孩子却要念着大闽南主义价值观编写的课本,其目标在薰染孩子要有「台湾认同」,意即在政治正确的教育中,政府希望金门孩子认同自己是「台湾人」而不是「福建人」,更不能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这对于距离厦门只有10公里,距离台湾却有277公里的金门孩子而言,是不是显得有点太魔幻了?

金门人从来不缺坚苦卓绝的斗志,台湾人怎么能吃尽金门的豆腐,昔日依靠金门来替台湾挡住枪林弹雨,现在却要金门人如同改姓一样只能认同是「台湾人」,否则就要质问你的忠诚度?这就是大闽南主义的霸权心态。

因此,从五大族群归类的角度来合理思考,因中华民国政府的因缘而来台湾生活的金门人,如同其他来台湾生活的福建人一样,都该被视作外省人,因为彼此的精神展露出的气息,往上都体现出中华文化中最古典且深刻的儒家文化;往下都展现出历经风霜却屹立不摇的中华民国文化,这两点的结合就是外省族群的一大特征,金门人就是外省人,应该已能获得证实。

金门是东南亚各国华人的侨乡,其呈现着最古典的闽南文化,朱子开创的「闽学」,始终是金门学的精核,在台湾的闽南人想认识最古典的闽南文化,就要向金门学习。金门更是中华民国的瑰宝,当年金门保卫住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安全,但在台湾的金门人如果想要安身立命,就不能保持沉默,而应该大胆承认自己就是外省人,我们都肩负着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化解大闽南主义带来的精神威胁,号召海内外华人都来守护中华民国,并关注中华文化是否依然光照着台湾社会。(作者为国立宜兰大学博雅学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