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名人堂】羅娃娃/生命之「周」
上个月,小岛东岸的东清部落为新打造的拼板舟举行下水仪式,距离他们上一次造十人舟,已有十年之久。然而血缘上不归属任何部落的我,已是第三次观看慎重的下水祭典,包含朗岛部落的十人舟、长辈家中的双人小舟,以及这次的主角,所谓生命之舟。出门前我想着,这一次该用什么样的心情来观礼呢?主祭典广场和夹道争睹的人群中不乏熟识脸孔,更多却是洋溢着雀跃与猎奇的陌生轮廓,每个人的视角和期待不尽相同。
这一年,我渐少主动参加岛屿的文化课程,也渐少旁观岁时祭仪,作为岛民眼中永远的「外人」,因为工作而走进文化中,此刻再度从文化抽离,当一名缄默的旁观者。我想重新感受近身与远距的差异,也想知道回复到陌生视角的我,是不是能够再度被触动?
东清部落很团结,在祭典不得不「公开」与「规格化」的状态下。
我想起四年前,曾参与企画红头部落十年一度的小米丰收祭,当时和伙伴们尽了许多努力,在传统禁忌与观光考量之间努力周全,过程中两端争执不断,几乎在最后关头才让众人达成共识,立基点是——我们要共同把这件事做好,不让部落颜面无光,更要无愧于传统。坦白说「共识」是小小岛屿中最难能可贵的资产,一般来说很少在任何事情上有共识,毕竟这里没有头目制度,更没有谁能够代表文化、没有谁说了算。
文化的深度我能体会,大船下水带给部落的不仅只是荣耀,还有缅怀,也许这艘船真正的用途不多,终将会被机动船的便利与省时所取代,但造舟过程都是在向先人致敬,致敬那些已经消逝的亲族和纯朴岁月。
我站在最边缘处,看着那份团结与辛苦,而耳朵也辗转听见来自各处不同的诠释和意见,关于细节、关于面对传统的态度。这座如米粒般大小的岛屿,有六个部落,像是六个小国,有着各自的运作模式和脉络,也有各自的观点。我在种种不同的声音中,试着攫取最珍贵的环节,传统祭仪尚未消逝,但样貌总会随时间流转有一些调整,而文化的主角其实是人,我更希望在喧嚣中,彼此能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如同眼前的祭典,亲族正因为传承而凝聚,因凝聚而懂得周全,在眼神和信念对焦的瞬间,将历史传述下去,将片刻的团结之力酝酿成身体记忆,让造舟或更多的传统技艺被延续。外人如我,亦铭记曾经或当下所领略的感动,在每一次遥望着航行于大海的拼板舟时,更进一步看见舟身所乘载的群体生命之「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