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杀率飙升 专家忧「人际关系24小时营业」加剧困境

▲在这个多重压力交织的时代,现代青少年面临的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杂。(示意图/记者周宸亘摄)

记者潘姿吟/台北报导

在台湾,每一则自杀新闻都如同一记重击,震撼着整个社会。卫福部日前公布历年各年龄层自杀死亡率,其中15至24岁青年的自杀死亡率逐年攀升,2023年更创下每10万人10.9人的历年新高。为何正值青春、本应充满希望的年轻人会选择结束生命?精神科医师臧鸿儒指出,青少年自杀的原因粗略可分为三大类:个人因素(如忧郁症、身份认同危机、物质滥用等)、人际关系因素(如家庭关系紧张、校园霸凌、社交压力等),以及社会因素(如学业压力、未来就业压力等)。这些因素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

▲83-112 全国各年龄层自杀死亡率。(图/全国自杀防治中心)▼资深精神科医师臧鸿儒指出,青少年自杀因素复杂。(图/臧鸿儒提供)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阶段。前中正大学教授、心理咨商师黄世琤指出,「青少年」(adolescence)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人为创造的。它代表着一个介于儿童与成人之间的过渡阶段,一个充满未知和可能性的时期。在现代社会中,由于教育年限的延长,这个阶段也随之被拉长。

黄世琤进一步解释,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第2个成长最快速的阶段,仅次于婴幼儿期。这个阶段,年轻人不仅要面对剧烈的生理变化,还要在心理、社交、学习等多个层面进行适应和调整。荷尔蒙的剧烈波动更是如同一场无法预测的情绪风暴,时而狂喜,时而低落,让许多青少年感到困惑和不安。

▲心理咨商师、前中正大学教授黄世琤指出,青少年时期的情绪因为荷尔蒙剧烈波动影响。(图/黄世琤提供)

在这个多重压力交织的时代,现代青少年面临的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杂。曾担任国中专任辅导教师的心理咨商师蔡宜芳,在第一线接触了许多青少年。她观察到,现在的社会和以前不同,孩子们从小暴露在3C产品中,网络世界带来了各种影响,尤其社交媒体的普及为青少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比较文化,每个人似乎都在竞相展示最美好的一面,而这种不断的攀比,让年轻人产生自我怀疑和不安全感,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压力。

蔡宜芳指出,这是「人际关系是24小时营业」的时代,与此同时,网络社交与霸凌的问题也日益严重,一些看似无心的言语可能对敏感的青少年造成深重的伤害,令人担忧。此外,有些青少年不被原生家庭支持或理解,或是本身比较脆弱、高敏感、完美主义等特质,若又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孩子更容易发病。除了精神疾病,青少年还面临课业压力、同侪压力,亲子关系不好等问题,这些慢性的压力累积下来,一个引爆点就可能导致他们产生自杀念头。

蔡宜芳解释道:「这些看似分散的压力源其实是相互关联的。长期的慢性压力积累,再加上突发的引爆点,比如考试失利或感情挫折,都可能成为导致自杀意念的催化剂。」

▲▼心理咨商师蔡宜芳提出,自杀意念、自杀企图与自杀身亡的数据。(图/蔡宜芳提供)

她进一步说明,生活中许多人可能会有「不想活了」的念头,这属于「有自杀意念」的范畴,统计显示,比率大约有1%~2%。然而,这与真的想自杀是有区别的。通常,这种想法可能源于无法解决的生活困境或瞬间的情绪冲动,而实际有自杀企图的人约有0.1%~0.2%,最终自杀身亡的则约为0.01%~0.02%。

但是,在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呈现上升趋势的情况下,蔡宜芳特别提醒,当孩子说出「不想活了」这样的话时,家长或照顾者的反应至关重要。她强调,不应立即打断、批评或轻忽这样的言论。相反,在这个关键时刻,孩子最需要的是被倾听和陪伴。她建议可以用「我理解你很辛苦」来表达同理心,让他们感觉被理解和接纳。当孩子更愿意谈心事时,就比较有可能了解孩子痛苦的根源。

然而,青少年自杀是一个多因素交织的复杂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因於单一原因。蔡宜芳指出,不少统计数据显示,超过8成的自杀身亡案例涉及精神问题,其中以忧郁症最为常见,除此之外,药物滥用、酒精成瘾、饮食障碍等问题也可能增加自杀风险。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青少年的自杀行为可能源于一时的冲动,而非真心想要结束生命,这种情况更凸显了及时干预的重要性。

只是,青少年如何发现自己有精神疾病?蔡宜芳表示,「应该说,他们还有许多其他的压力源。」例如,不被原生家庭支持或理解,或者是孩子本身比较脆弱、高敏感、完美主义、自我批评等特质,倘若又有精神疾病的家族史,这些孩子更容易发病。除了精神疾病,青少年还面临课业压力、同侪压力,亲子关系不好等问题。这些慢性的压力累积下来,一个引爆点就可能导致他们产生自杀念头。

面对这个严峻的问题,黄世琤则提醒,除了重视情绪教育,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也至关重要,规律的运动和均衡的饮食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还能有效地稳定情绪。

蔡宜芳建议,可加强心理健康筛检,使用如「心情温度计」等工具,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并提供帮助。更重要的是,需要营造一个理解和接纳的支持性环境,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学校,青少年都应该感受到他们的声音被倾听,他们的感受被重视。正如蔡宜芳所强调的:「真正的改变来自于理解和接纳情绪,而不是简单地让问题消失。」此外,适度规范网络使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需要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避免过度沉迷影响现实生活。

▲心情温度计。(图/自杀防治协会)

精神科医师臧鸿儒指出,近年来,社会对青少年自杀问题的关注度有所提高,但投入的资源仍然不足。这个问题对社会的影响深远,反映了当前世代青少年面临着过去所没有的巨大压力和心理健康挑战。青少年自杀问题的增加可能导致社会人才的损失,无疑会对社会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外,蔡宜芳认为,心理的影响与是一环扣一环,父母与家人的心理支持也很重要,她建议大家善用15~45岁的「青壮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如果年龄刚好不符合,各县市的社区心理卫生中心也都有免费咨商可以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