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基因检测」提早发现疾病!学者专家忧:投保权益恐加倍困难

▲「全基因检测」精准医疗可以帮助民众及早发现潜在健康风险而预防疾病。(图/pixabay)

记者杨络悬/台北报导

台湾医疗技术进步,「全基因检测」精准医疗可以帮助民众及早发现潜在健康风险而预防疾病,但保险法专家、医师皆提醒,台湾保险制度尚未有能力接轨,当民众得知健康缺陷后能否预防或改善、还是造成投保困难或保费昂贵的不公平待遇,将进一步加剧未来风险管理的隐忧。

「全基因检测」技术可以帮助民众在新生儿时期了解自身基因组成,提前预测可能会面临的疾病风险,让健康管理得到精准性和个别化。不过,台湾保险法权威刘北元表示,如果将基因检测纳入「核保考量」,将冲击保险风险评估,让保险制度失去互助精神,保险的团体特性也将面临松动。

事实上,「全基因检测」没有年龄限制,就像解开人体的基因密码,可以辨认出高风险的潜在疾病,并量身订制个人化的预防策略,不仅可应用于疾病预防,还在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早期检测,均能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个人健康管理的精准性及个别化或将成为趋势。

台湾「基因检测」应用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消费型基因检测,例如祖源分析、月老配对和用于「潜能开发」的儿童基因检测,这类「非医疗目的」的基因检测争议最大。

第二类,针对癌症患者,通过基因检测了解患者的基因,以配合相应的标靶药物进行「精准给药」,这已逐步纳入癌症标准治疗中。

第三类,为了检测新生儿可能的疾病,进行的产前遗传诊断、新生儿筛检及罕见疾病检测。

第四类,药物相关检测,如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和抗药性检测。

▲尽管民众可透过「基因检测」得知未来健康风险,目前医学也未必有效预防。(图/pixabay)

不过,有关消费型检测和医疗型检测项目及机构,在台湾目前没有明确规范,导致愈来愈多人开始面临基因检测的「两难」:一方面帮助民众及早发现疾病风险、采取预防措施,另一方面则是,一旦知晓自己带有某些疾病基因,除了带来沉重心理负担,更恐惧未来购买保险将遭到「基因歧视」。

刘北元表示,基因检测能准确预测个人未来的健康风险,换言之,保险费精算的大数法则在风险评估特定化、个别化已经成为可能之下该如何运作,这些问题需要金管会邀集学者专家来共同讨论对策。

台北荣民总医院肝胆胃肠科教授级主治医师吴俊颖则担心,将基因检测结果应用于保险评估中,可能会造成「基因歧视」的问题,例如,有基因缺陷的个体,即使在健康状态下,可能会面临无法购买保险或需支付更高保费的情况。

举例来说,如果民众被检测10年后会得到老年痴呆症,但目前医学却无法提供有效的预防或治疗方法,那么除了造成心理压力和恐惧,当医疗技术尚无法提供有效的治疗或预防方案时,这种预测性的资讯也只会让人感到无助和焦虑。

▲保险的用意,就是帮助民众在健康出问题时,可以顺利分担财务风险。(图/pakutaso)

面对基因检测技术对保险制度带来的冲击,各国政府开始提出相应措施,包括中国、美国及英国均要求禁止或限制保险公司使用基因资讯,以及利用这些资讯设定保险金额门槛,并制定行业自律准则对保险公司加以约束——这些措施的目的在于平衡保险公司的利益、个人隐私权及保险互助的精神,防止基因歧视的发生。

至于台湾政府部门该如何因应,刘北元建议,金管会保险局应该加强对基因检测相关数据应用的监管,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规范保险公司是否可使用这些数据进行风险评估,若可使用,范围和准则都要明确制定出来。

此外,他也认为,保险业者也应设计清晰、易于了解的保单条款,或可比照英国制度,培训专门的基因核保人员,负责与遗传资讯及遵守法令规范的事宜,并建立核保过程中使用基因检测结果的自律规范。

对于一般民众该如何看待这类议题,吴俊颖则建议,民众应该对医疗新技术保持开放态度,但同时谨慎对待,避免过度依赖进行健康管理,或因恐慌而滥用医疗资源。精准医疗时代到来,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要能确保每个人的权益不受侵犯,需要政府、保险公司和民众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