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芯之痛折射核心技术攻克之切
近段时间,汽车产业面临的芯片供应短缺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至于原因,目前比较一致的分析是,全球经济下行加之疫情影响,整个汽车芯片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生产大面积中断、营收剧减、经营恶化,相关企业停工及资金链紧张,导致部分关键部件及原材料出现涨价潮,如硅金属、电子芯片等;贸易摩擦造成部分企业被制裁,很多原件目前存在断供风险。
事实上,不止汽车产业缺芯,包括家电、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制造商都面临着芯片短缺的现实尴尬。之所以最近汽车缺芯会有如此大的舆论关注度,是因为在人们的惯性思维中,芯片和汽车似乎关系不大,如今突然被曝出缺芯,自然引发公众的好奇。事实证明,汽车的智能化发展,已经离不开各种芯片的加持。
中国连续多年位居全球新车产销第一大国,自然对汽车芯片有着巨大的需求量,一旦芯片供应出现问题,就暴露出自身短板。这个短板就是,虽然中国已具备全球最完备、最成熟的汽车产业链,但高精尖的核心零部件仍然掌握在外资企业手里,汽车芯片也不例外。有业内专家和笔者讲过一个真实的案例,德国英飞凌生产的某一款IGBT通用模块,2018年下半年的单价是1300~1500元,2019年初因为市场缺货的原因,单价直接上涨到1800~2300元。而许多具备自产芯片和自行封装的外资控制器企业,同类模块成本只有700~800元,这无疑增加了国产控制器和电驱动产品的市场竞争难度。
在很大程度上,汽车产业的缺芯之痛折射出核心技术攻克之切。笔者特别想提到的一个例子是华为和比亚迪在芯片领域的合作。芯片问题被国人高度关注始于华为。美国的制裁和台积电的断货让华为的芯片供应链陷入了极其困难的境地,甚至有芯片制造企业高层给出“中国难以造出顶级芯片”的论断。不过,危难时刻自有人挺身而出,比亚迪掌门人王传福直接予以回应:“芯片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此后,便传出比亚迪和华为开始合作制造芯片的消息。为什么比亚迪敢站出来?这是因为比亚迪研发生产的车规级IGBT已经打破了外资企业的垄断,不再仰人鼻息。比亚迪在IGBT领域的突破说明了一点:但凡努力到位,想到才可能做到。只是,目前在汽车芯片领域,像比亚迪这样能够自力更生的企业少之又少。
有分析认为,在汽车芯片领域,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以组装和制造为主,处于产业链中下游,对外依赖度较高,车用元器件、电容电阻、芯片、动力总成系统等核心二级件和原材料,90%以上受制于外资企业。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我们当然可以通过经济贸易全球化实现全球优质资源为我所用,但是一旦有不可控的风险因素出现,很容易出现被动局面。
面对现实,汽车产业应该怎么办?答案很简单:拼命干,有志气地干!对于核心高精尖技术,我们应该放弃“拿来主义”,也不要因外资产品的暂时强大而退缩。
当然,想要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也不能只靠单家企业闭门造车,而是要加强产业协同创新。笔者希望类似华为与比亚迪合作的案例越来越多,只有这样,芯片等核心技术才不会成为中国由汽车大国成长为汽车强国路上的绊脚石。张忠岳 《 中国汽车报 》(2020-12-21 0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