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疫后病毒可躲肠胃道7个月 医揭研究惊:恐酿长新冠

国外有研究发现,部份确诊者在染疫7个月后,仍能在粪便中检测出新冠病毒。(示意图/Shutterstock)

国内疫情延烧,虽然有许多确诊者已经康复,却有后遗症等问题。肝胆肠胃科医师钱政弘分享,根据史丹佛大学发表的研究可知,有4%确诊者在染疫7个月后,仍能在粪便中检测出新冠病毒,因此推测,新冠病毒可能感染肠道黏膜,诱发慢性发炎导致「长新冠(Long COVID)」。

钱政弘5日在个人脸书粉专发文指出,最近常有确诊康复的病患回门诊,并透露有疲劳、容易喘等后遗症,不过少数患者也有肠胃道不适问题。他表示,感染新冠病毒的途径,除了飞沫或空气,也可能透过「吃」的方式传染,「如果病毒是直接吃进肚子里,肠胃道症状也许就会是染疫后的前驱症状。」

钱政弘引述史丹佛大学近期发表的研究,研究人员定期纪录113位,平均年龄36岁轻症及中症患者的后续症状,和粪便能否检测出新冠病毒,结果发现,半数患者染疫一周后可在粪便中检测到病毒,4个月后剩12.7%患者,7个月后还有3.8%患者。

此外,粪便中有新冠病毒的患者容易有恶心、呕吐和腹痛等症状,伴随着流鼻水、头痛和肌肉痛,不过粪便中是否有病毒与腹泻无关;即便患者的呼吸道已没有病毒,但粪便中仍可检测到,研究人员推测,病毒很可能继续存在于肠胃道中。

钱政弘表示,该研究突显,部分确诊者体内的新冠病毒,存在肠胃道的时间远高于呼吸道,且有4%患者的病毒存在肠胃道中超过7个月,而病毒的存在不仅会引起肠胃道症状,也可能导致其他非肠胃道的症状发生。

因此可推测,新冠病毒可能感染肠道黏膜,诱发慢性发炎,进而造成长新冠的症状。钱政弘提醒,染疫初期要顾好呼吸道,康复后要照顾好肠胃道,不要让病毒躲在肠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