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社会救助更有温度
原标题:让社会救助更有温度
7月13日,峡江县巴邱镇南门社区的志愿者们将多名失能、半失能救助对象用轮椅推到社区活动中心,陪他们聊天,帮他们修剪头发和指甲,让他们度过了轻松愉快的一天。
峡江县积极推进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2021年以来,该县紧盯困难群众服务需求,实行“困难群众点单、社会组织接单、政府兜底买单”,推动社会救助从送钱送物向送“物质+服务”转型发展,让社会救助更有温度。
“我们通过搭建平台,打造‘双促双赢’的服务救助方式。”峡江县社会救助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政府购买服务,让社会组织服务与增收双促进。县财政每年设立40万元服务类救助专项资金,按照特殊困难群众每人每年2000元的标准,将服务救助任务派发给两家社会组织,既解决了社会组织运行的资金难题,又让特殊困难群众享受到健康护理、心理辅导、生活照料等专业化服务。另一方面,该县推出“困困结对”服务,聘请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与特殊困难群众结对,既让特殊困难群众一日三餐有保障、日常生活有人照料,又让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获得收入、体现价值,实现“脱困”与“解困”双赢。
助人自助,实现救助良性循环。家住南门社区的城镇低保对象文某,曾患有孤独症,几乎不与外界交流。得知这一情况后,峡江县相关部门制定救助方案,不仅安排善于交流的志愿者上门为其服务,还请心理专家为其疏导,帮助他走出困境。在志愿者的精心帮助下,文某康复进展顺利。
一次偶然机会,文某的家人听社区干部说,政府邀请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与特殊困难群体结对帮扶,可以通过提供服务获得收入,就帮文某报了名。此后,文某多次参与结对帮扶活动,成为救助服务的提供者。“他上个月每天为社区的失能、半失能救助对象提供送餐、打扫卫生等服务,不仅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得到了提高,还获得了800元报酬,一举两得。”南门社区干部说。
峡江县的创新做法,是我省深入推进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的缩影。
我省聚焦救助分类,再造救助帮扶体系,根据低收入人口困难类型,分类进行差异化救助帮扶,推动社会救助由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转型升级。对符合低保、特困条件的对象“应保尽保、应兜尽兜”,每月及时足额发放救助金。
在精准救助方面,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人口,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落实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和产业帮扶政策,多部门协同分类实施救助帮扶。今年1月至5月,全省对低收入人口实施专项救助226.95万人次。
“我们还制定临时救助实施办法,分类制定救助标准,划分急难型临时救助、支出型临时救助、大额支出特别救助3个档次。”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全面推行由户籍地转向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提高救助时效性,强化救急解难功能。今年以来,全省已实施临时救助7.67万人次。
为进一步创新救助服务方式,我省制定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清单,形成照料护理、探视巡访等15项高频服务事项清单,指导各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第三方力量提供专业服务,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同时,畅通线上申办渠道,开通省市县三级“12345”社会救助服务热线,推动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通过“赣服通”平台实现困难群众申请救助“掌上办、指尖办”。功能上线以来,已为20万申请对象提供在线申办服务。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璋 实习生 黄晶(陈璋)